在金融市场上,不论是传统的股票交易还是新近兴起的加密货币交易,做空都是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为。
一般来说做空与做多是相对应的两种市场操作行为。
做多是指预测到市场某个投资品类有上涨趋势,将按照现有的市场买入更多仓位,等价格上涨之后再将之卖出,从而赚取中间的差价利润。
做空则是做多的反向操作,一般是指借贷卖出,后续再买进归还。
做空一般会有中间借贷平台,类似于赊货交易。这种模式能够让投资者在价格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获利。
以股票为例,在股票价格较贵的时候跟券商借股票,进而卖出上市公司的股票,当股票价格持续下跌,操作者可以到市场上买入股票归还券商,所产生的差价就是所获取的利润。
本文将为各位读者介绍一些传统金融市场的做空事件案例,以及几桩加密市场中富有代表性的做空事件。
通常来讲,每当做空出现在市场上,就意味着有人欢喜有人忧,毕竟每个此类事件的背后都意味着市场资金的剧烈流动与再分配。那么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关于这些由经验丰富的“老炮”操盘手们制造的狙击事件吧。
“做空就像是把心脏挖出来,在它停止跳动之前吞下去。”投行雷曼兄弟 CEO Dick Fuld 曾这样比喻道。
传统金融资本市场有着数百年的长期发展历史,因此做空事件在历史进程中层出不穷。尤其是当股票市场开始兴盛之后,做空事件屡屡上演。
或许每次做空成功都是投机者的饕餮狂欢,只是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从业者或被做空资产的持有用户来说,这种行为无疑充斥着恶意。
在行业人士看来,空方是“食腐的秃鹫”,做空行为是一种“残酷的猎杀”,它往往在不经意间到访,而人们也往往在事后才感受到其中的惊心动魄。
(图片来源于 jesselivermore.com)
杰西·利弗莫尔,他曾在 1929 年成功做空当时的美股。这是发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金融危机中的一个典型做空事件,成为了金融交易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之一。
这个交易充分展示了金融交易所需要的智慧、耐心、勇气和艰苦。大概只有 1992 年索罗斯做空英镑可以与其媲美,整个交易过程,他用 9 天时间获利 1 亿美元,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富有的十人之一。
而这样一位富有经验的金融操盘手,利弗莫尔的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此,此人堪称做空投机客的祖师爷。而早在 1929 年的 20 年前的一桩做空事件,成为了现代金融发展史上最早的做空案例。既然是最早,那么作案者非做空祖师爷利弗莫尔莫属了。
在 1906 至 1907 年的流动性偏紧带来的股票大跌中,利弗莫尔在空头市场中大获全胜。当时的他注意到这样一则消息:北方太平洋和北方铁路发行新股,但股东可以分期付款。
华尔街首次出现这样的消息,利弗莫尔判断市面资金紧张。而几天后,另外一家大公司圣保罗公司宣布发行新股,但规定缴款期在上面两家公司之前,利弗莫尔确信存在钱紧问题,于是果断大量下空单。
而自 1907 年 9 月下旬开始,货币市场更加紧张。10 月初,利弗莫尔得知货币经纪人都开始囤积资金,没人愿意出借资金,他预测股票即将崩盘。当年 10 月 24 日,美国货币市场冻结,然而当时没有中央银行出面借款,股市就此崩溃,这次崩盘为利弗莫尔带来了 100 万美元收益。
此后,利弗莫尔成功预测了 1929 年的市场崩溃,做空了整个股市。
就这样,利弗莫尔的事迹成为了一个活着的传奇。同时他的做空手段也被后人不断模仿,超越这位老前辈的英杰们也大有人在。
在讨论哪些做空案例足够经典时,通常人们会去关注某个做空事件的前后曲折程度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重大与否。
但值得注意的是,做空为金融股票市场带来的影响绝不是一味的不利。相反,正是由于大量从事做空事业的个人或机构,才使得各类股票的发行与交易逐渐呈现出越来越规范的状态。
毕竟,能得到做空机构的垂青意味着某支股票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近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做空事件也确实多发生在金融市场起步较晚的后发国家或是赴美股上市的新兴资本。
在这其中,前者比较著名的案例可以参考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索罗斯发起的一系列狙击事件,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至少略有耳闻。
不过在这里我们所例举的经典案例是发生在 2010 年至 2011 年的“浑水经典之战”系列,毕竟浑水研究公司一系列的做空事件成功牵动了中美两个经济大国用户的神经。同时,针对不同新兴资本发起的做空狙击,双方爆发出了精彩的交锋。某种意义上,浑水研究公司的做空案例足够经典。
(图片来源于 wikipedia.org)
事件的主角——美国浑水研究公司,它成立于 2010 年年初,创始人是卡森·布洛克。公司在成立之初便对外宣称要抓住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美国公司。
浑水的获利模式是:对上市企业情报进行研究并联合投资者做空上市公司股票,之后出具负面研究报告引发股价下跌,通过律师代表中小股东发起集体诉讼并进一步打击股价,最终浑水、空方与律师共享收益,上市公司遭受损失。
可以说,浑水研究公司将自己的发力点放在了上市资本在财报、股价等方面的攻击上,通过舆论与法律手段来系统性地进行做空。
在 2011 年 11 月 22 日,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分众传媒发布了业绩优良、净利润达 6220 万美元的三季度财报,然而浑水研究公司出具了质疑收益的研究报告,随后分众传媒股价跌 39.49%。
浑水质疑分众传媒涉及虚假陈述财务问题和内部交易问题,并将分众传媒的股票定位为“强烈卖出”。
面对浑水的质疑,分众传媒及时做出了官方回应并详细解释了质疑,从而在时间点上赢得了先机,获得了摩根士丹利、里昂证券等机构的支持。
虽然随后有两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宣布,将代表所有在 2009 年 6 月 30 日至 2011 年 11 月 20 日期间购买了分众传媒股票的股东对该公司发起调查。但由于分众传媒的有力回击,浑水的这次做空行动遭遇了少有的失败。
之所以说这次做空行动是少有的失败,是因为浑水研究公司本身便是一家专业的做空机构。它成立之初便发布了一份长达 30 页的研究报告,针对在美上市的绿诺科技,列举系列证据直指其欺诈,揭发其伪造客户关系、夸大收入及管理层挪用上市融到的资金买奢华房产等行为。次日绿诺科技的股价随即应声大跌 15.07%,第 8 天直接被停牌,第 23 天被迫摘牌退市。
经此一役,浑水研究公司走进中国投资者的视野,成为家喻户晓的做空机构。也因此,在其后的针对分众传媒的做空行动时,浑水研究公司采取了同样的方式,最后却是无功而返。
浑水研究公司的前后两次做空案例可以作为一个做空系列去看待,虽然采取了并不光明的做法,但也确实警醒了许多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在对待市场以及投资者时需要采取更为诚实的态度。
在这之后浑水研究公司不乏一些其他的做空行动,时至今日,市场上类似的做空机构仍旧有许多,它们的存在是对各方资本的一种变相监管,并且是来自于市场的自发优化。
方才列举了几个传统金融市场的做空事件,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加密市场中的一些做空案例。
首先要明确的是,发生在加密市场中的做空,本质上同传统金融市场上的做空没什么不同。只是加密市场由于对高频交易、智能合约等方面的应用非常普遍,加之整个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类似传统金融市场的规范监管体系。因此投资者们更容易受到各类加密货币价格变动以及舆论的影响,还有长期存在于市场中的市商这一交易角色的存在,使得发生在加密市场中的做空看起来更加的频繁。
同时,经过十余年时间的发展,加密市场涌入了大量的热钱,连带还有传统金融市场内的各类投资、基金机构等。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化学反应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因此在这些年内,也令投资者们见识到了加密市场从矇昧到蛮荒状态过程中发生的一切。
在各类纷繁的主流币以及山寨币之中,拥有做空基础的通常是排名靠前的币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毕竟缺乏巨量资金支撑这个前提,做空行为显得毫无意义。
早期的做空
(图片来源于 coindesk.com)
在早期的加密市场中,由于当时人们对区块链的认知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所以当时的做空主要是针对 BTC 展开的,同时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在那一时期内加密市场本身并不存在做空的基础和值得做空的收益。
向前追溯,加密市场上首次遭遇到的做空事件大约是发生在 2018 至 2020 年间的做空事件,空方以当时价格一路走高的 BTC 为主要目标。
当时,BTC 的价格在三年间从 $15000 一路上涨至 2020 年接近 $30000 的新历史高位。加密市场在这一时期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且衍生品交易市场在这段时间内已经发展完备,也陆陆续续地开始出现了一些做空事件。
不过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特性,做空操盘者没有公开身份,资金的去向无法像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做空事件那么公开明确。但发生在 2018 年的 2 月以及 11 月的 BTC 价格大跌,给空方们带来了难得的做空时机。少数人在这个过程中收益颇丰。
在当时,许多加密用户追求 20 倍杠杆,甚至会选择当时波动更大的 ETH、EOS、BCH 等币种。但追求刺激的用户已经开始尝试各种百倍杠杆了。
站在事后的角度来看,当时许多用户开空单需要用现货来开仓,重仓容易被爆,轻仓虽然看起来赚了币,净值确实持续亏损。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考虑一下法币的汇率浮动问题,毕竟不同币种的兑换,最后换算为不同法币时,会发现反而是亏空了。所以即使是持续的单边空头行情,也需要用户持续不断地进行补仓,不然很容易出现类似情况。简单来说便是对自己的仓位管理计算不清晰,盲目做空很容易出现问题。
并且由于整个加密市场上各类主流币的总体上涨趋势一直延续到了 2022 年上半年,在市场整体长期过热的情况下,大多数的空方并没有过多参与到做空中来。反而是在 2022 年整个市场遇冷之后,针对加密市场不同币种的做空事件层出不穷,这也是市场在寒冬下的常态。
(图片来源于 cybavo.com)
最近两年,在经历了整个加密生态的大发展后,加密市场的规模已经成长为数万亿美元的庞然大物。紧接着便是一路狂飙不止,快速转入了现今我们正处于的熊市阶段。
在 2022 年第一、二个季度中,受到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各类金融市场都受到了一定的波及,投资恐慌在那段时间内笼罩在市场上空。加密市场自然也不例外。
伴随着市场整体下行的趋势,投资者对于加密市场的投资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看衰的言论逐渐甚嚣尘上。几个主流币的价格开始出现了小幅的下跌,在这之后伴随着多空市场的博弈,出现了堪称黑天鹅事件的 UST 价格崩盘事件。
事件的核心围绕 LUNA 和 UST 展开。在事件爆发之前,UST 由于大量增发已经被许多投资者判定为泡沫严重。尽管双螺旋的代币模型在前期为 UST 锚定美元的机制提供了保障,并且两种代币可以单向消耗流通,但由于一直以来 UST 的增发,使得在 Terra 生态系统中 LUNA 的市值占比越来越低,不足以供给所有的 UST 用于维持美元稳定币的作用,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用户开始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后纷纷撤资离场,进而造成了挤兑,这也成了 LUNA 和 UST 在后续全面崩溃的开始。
由于 UST 需要维持纸面上的价值,即锚定 1 美元的固定价格,Terra 生态系统的估值此前在市面上已经超过了百亿美元,这是由于 UST 长期的增发造成的虚假繁荣。大量的投资者们希望通过持有 UST 来进一步获取利润,使得用于燃烧铸造 LUNA 的 UST 比例逐步降低,造成的后果便是市场对于 UST 的价格呈现信心不足的趋势出现。
为了缓解这一颓势,LFG 采取的行动便是引入 BTC 用于生态储备金,但在后续由于对 4Crv 池的建设,LFG 从 UST-3Crv 池中抽取了 $1.5 亿的 UST 流动性,这使得 UST-3Crv 池的资金深度仅剩 $7 亿左右,应对做空风险的准备变低了。
而趁此当口开始出击的空方们也盯准了这一机会。破绽出现于 2022 年 3 月下旬,当 LFG 宣布开始购买 BTC,放进国库来帮助支持 UST。于是 LFG 于 3 月 22 日开始增持 BTC,到 3 月 26 日便拥有 10 亿美元以上的 BTC 头寸。这已经为 UST 后续的崩盘埋下了伏笔。
时间来到 4 月 1 日,4Crv 宣布了 UST 加入,空方开始抓住漏洞,做空开始。空方首先借了 10 万 个 BTC,将其中的 25% 兑换为 UST。关于另外 7.5 万 个 BTC 是以何种价格开始做空的,目前仍旧存在许多猜测,只知道在后续进行了抛售。LFG 则在 3 月 27 日和 4 月 11 日之间买入了 15W 的 BTC,在这段时间内,BTC的平均价格是 $42000。
紧接着,空方趁着 4Crv 挪动流动性的时机,在 UST-3Crv 池中使用一定数量的 UST 来消耗池子的流动性,造成了一定比例的脱钩(最低点 0.972),开始制造人为的恐慌。随后 LFG 便开始出售持有的 BTC 来捍卫锚定汇率,这对 BTC 产生了一定的抛压,而空方针对 UST 的行动正式开始。
随着 Curve 流动性的耗尽,空方利用他们剩余的部分资金(6.5 亿美元左右),开始在币安上出售。恐慌蔓延到了每个人的心里,这引起了真正的脱钩,投资者们纷纷逃离,大挤兑开始蔓延。
LFG 与空方都在卖出 BTC,这最终导致链变得十分拥挤。CEX 将 UST 的提款暂停后又使得用户们的恐慌进一步加剧,因为他们想知道要卖出多少 BTC 才能保持挂钩。
最终的结果是 BTC 从 4 月 11 日的 $4.2 万美元下跌 25% 至 $3.13 万。终于,BTC 下跌加速,UST 彻底脱锚,空方大获全胜。
在这场经典的做空事件中,没人能准确预测出空方最终的获利。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同时做空了 LUNA。但如果他们以 $3.2 万的平均价格平仓,那至少从这次做空中赚取了 $9.52 亿,在 Curve 的 UST 倾销反击中,空方的损失不会超过 $2000 万。由于币安上 UST 脱钩严重,那就得付出大约超过 $1 亿的成本。但这并不妨碍空方最后获得的总利润在 $8 亿美元左右。
回顾一下整个过程会发现 BTC 是这次事件的核心,当 LFG 宣布进入 BTC 之后,空方便预见了他们会持续出售 BTC 以换得 UST 的挂钩(为了防止 LUNA 价格下跌)。
在 4Crv 之前,3Crv 的流动性很低,这使得空方只用了 $3.5 亿就将流动性耗尽,从而导致了 BTC 和 UST 的恐慌。
这次的做空事件直接令整个加密市场都受到了波及,LFG 为了保证 UST 的价格,几乎将自家所有的资产都向市场进行抛售套现。这导致 BTC 的价格最终狂跌,进而导致市场上其他所有币种全部跟着下跌,令所有的投资者们呈现极度恐慌的状态。
综合来看,针对 LUNA 和 UST 发起的做空行动是一场有预谋的恶意做空。当然这跟 LFG 本身的经济设计存在很大的关联,双螺旋的代币体系看似稳定,价格锚定也是以 BTC 这一主流币种为准。但就是这样的设计,在市场尚未规范的前提下,加上区块链投资者特有的加密属性,面对空方只能采取被动的防守姿态,最终被抓住了流动性方面的弱点,进而导致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崩盘,也影响到了整个加密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投资者纷纷加入到了做空大军中获取利润,我们无法评价他们在其中的行为定义,因为做空本就是存在于市场中的合理的投资方式,只是这次事件对整个加密市场的打击是实实在在的。
(图片来源于 resources.curve.fi)
2022 年对于整个加密市场来说实在是过于激荡的一年,上游的加密货币受到 UST 事件的影响,整个市值规模暴跌。BTC 作为整个市场的风向标,价格也是一跌再跌,所面临的做空风险可谓是历史之最。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市场内的资本与资金正在加速外流,市场整体的下跌趋势进而诞生了更多的做空事件。
发生在近期针对 CRV 的的做空事件,在两三天内使得 CRV 的价格呈现出了不小的跌幅,最低跌到接近 $0.4,但随后 Curve 平台进行了拉盘,CRV 的价格得到了回升。
有意思的是,针对 CRV 做空的资金出入,来源于同一个加密账户。不过对整个事件进行复盘后,人们发现其实早在去年的 11 月份,一名为 BlockSec 的审计公司声称 Curve 存在着非常大的漏洞,即资金参与锁仓超过一定周期会被黑客进行盗取,不过在事后看来,这家公司误读了 Curve 平台上的资金提取机制。实际上这并不是盗取,而是通过帮助他人把锁在合约中资金进行提取来获取 1% 的收益,这是一个促进生态流动性的举措。
但这则信息还是给许多 Curve 的用户造成了不安与恐慌,即便是平台及时发布了声明,BlockSec 也删除了相关的爆料推特,但仍旧无法提升用户的信心。CRV 的价格不断跌落。
在这种情况下,空方嗅到了做空的机会,于是一个账户质押了上千万美元的 USDC 借了数量庞大的 CRV,并在后续不断加仓,旨在做空 CRV 的价格。
Curve 平台的创始人在面对这种局面时,采取的措施是不停抛售自己持有的其他加密货币,不断为平台增加保证金,并及时公开了 Curve 平台的项目白皮书,为许多摇摆的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 CRV 的价格来到了 $0.4 的价位后,空方实际上已经无力平仓,加之项目方不断邀请各类大 V 以及在不同的社区渠道内发布相关信息,最终的结果便是空方最终失败。
整体来看,CRV 的做空事件似乎同过往加密市场上的同类事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能够反击成功的原因则在于通过资金操作尽可能为平台增加保证金,同时利用舆论有效维持用户对于项目的信心。最终硬扛着归零风险将做空造成的影响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进而在事件之后迎来新一轮的币价上涨。
其实,单就做空本身而言,它只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并不存在价值倾向或者感情色彩。
空方或是做空机构本身也是市场中的中性角色,它们获利的基础是被空方存在动机披露不完整甚至虚假的信息。
因此,各类空方和做空机构也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清道夫,它们发现了问题,并通过做空的方式让价格回归合理。
只是,做空存在着非常大的获利机会,因此不论是传统金融市场还是加密市场,所面临的做空风险往往都是长时间的、广泛且全面的。简单来说,参与做空的人或机构无处不在且长期注视着市场的一举一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做空行为本身也是一场博弈,空方为了博取更大的做空空间,会更加注重舆论攻势,误导市场并给投资者们带来恐慌。这个过程所付出的成本并不低,一旦做空失败,参与做空的个人或机构也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损失。
总而言之,做空本身不存在肮脏或正义,它是资本市场中的一种存在方式。资本的扩张天性决定了贪婪与恶意的发生。空方的存在更类似于金融市场中暗处的投机者,是整个生态体系内的固有存在。
在金融市场上,不论是传统的股票交易还是新近兴起的加密货币交易,做空都是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为。
一般来说做空与做多是相对应的两种市场操作行为。
做多是指预测到市场某个投资品类有上涨趋势,将按照现有的市场买入更多仓位,等价格上涨之后再将之卖出,从而赚取中间的差价利润。
做空则是做多的反向操作,一般是指借贷卖出,后续再买进归还。
做空一般会有中间借贷平台,类似于赊货交易。这种模式能够让投资者在价格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获利。
以股票为例,在股票价格较贵的时候跟券商借股票,进而卖出上市公司的股票,当股票价格持续下跌,操作者可以到市场上买入股票归还券商,所产生的差价就是所获取的利润。
本文将为各位读者介绍一些传统金融市场的做空事件案例,以及几桩加密市场中富有代表性的做空事件。
通常来讲,每当做空出现在市场上,就意味着有人欢喜有人忧,毕竟每个此类事件的背后都意味着市场资金的剧烈流动与再分配。那么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关于这些由经验丰富的“老炮”操盘手们制造的狙击事件吧。
“做空就像是把心脏挖出来,在它停止跳动之前吞下去。”投行雷曼兄弟 CEO Dick Fuld 曾这样比喻道。
传统金融资本市场有着数百年的长期发展历史,因此做空事件在历史进程中层出不穷。尤其是当股票市场开始兴盛之后,做空事件屡屡上演。
或许每次做空成功都是投机者的饕餮狂欢,只是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从业者或被做空资产的持有用户来说,这种行为无疑充斥着恶意。
在行业人士看来,空方是“食腐的秃鹫”,做空行为是一种“残酷的猎杀”,它往往在不经意间到访,而人们也往往在事后才感受到其中的惊心动魄。
(图片来源于 jesselivermore.com)
杰西·利弗莫尔,他曾在 1929 年成功做空当时的美股。这是发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金融危机中的一个典型做空事件,成为了金融交易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之一。
这个交易充分展示了金融交易所需要的智慧、耐心、勇气和艰苦。大概只有 1992 年索罗斯做空英镑可以与其媲美,整个交易过程,他用 9 天时间获利 1 亿美元,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富有的十人之一。
而这样一位富有经验的金融操盘手,利弗莫尔的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此,此人堪称做空投机客的祖师爷。而早在 1929 年的 20 年前的一桩做空事件,成为了现代金融发展史上最早的做空案例。既然是最早,那么作案者非做空祖师爷利弗莫尔莫属了。
在 1906 至 1907 年的流动性偏紧带来的股票大跌中,利弗莫尔在空头市场中大获全胜。当时的他注意到这样一则消息:北方太平洋和北方铁路发行新股,但股东可以分期付款。
华尔街首次出现这样的消息,利弗莫尔判断市面资金紧张。而几天后,另外一家大公司圣保罗公司宣布发行新股,但规定缴款期在上面两家公司之前,利弗莫尔确信存在钱紧问题,于是果断大量下空单。
而自 1907 年 9 月下旬开始,货币市场更加紧张。10 月初,利弗莫尔得知货币经纪人都开始囤积资金,没人愿意出借资金,他预测股票即将崩盘。当年 10 月 24 日,美国货币市场冻结,然而当时没有中央银行出面借款,股市就此崩溃,这次崩盘为利弗莫尔带来了 100 万美元收益。
此后,利弗莫尔成功预测了 1929 年的市场崩溃,做空了整个股市。
就这样,利弗莫尔的事迹成为了一个活着的传奇。同时他的做空手段也被后人不断模仿,超越这位老前辈的英杰们也大有人在。
在讨论哪些做空案例足够经典时,通常人们会去关注某个做空事件的前后曲折程度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重大与否。
但值得注意的是,做空为金融股票市场带来的影响绝不是一味的不利。相反,正是由于大量从事做空事业的个人或机构,才使得各类股票的发行与交易逐渐呈现出越来越规范的状态。
毕竟,能得到做空机构的垂青意味着某支股票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近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做空事件也确实多发生在金融市场起步较晚的后发国家或是赴美股上市的新兴资本。
在这其中,前者比较著名的案例可以参考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索罗斯发起的一系列狙击事件,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至少略有耳闻。
不过在这里我们所例举的经典案例是发生在 2010 年至 2011 年的“浑水经典之战”系列,毕竟浑水研究公司一系列的做空事件成功牵动了中美两个经济大国用户的神经。同时,针对不同新兴资本发起的做空狙击,双方爆发出了精彩的交锋。某种意义上,浑水研究公司的做空案例足够经典。
(图片来源于 wikipedia.org)
事件的主角——美国浑水研究公司,它成立于 2010 年年初,创始人是卡森·布洛克。公司在成立之初便对外宣称要抓住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美国公司。
浑水的获利模式是:对上市企业情报进行研究并联合投资者做空上市公司股票,之后出具负面研究报告引发股价下跌,通过律师代表中小股东发起集体诉讼并进一步打击股价,最终浑水、空方与律师共享收益,上市公司遭受损失。
可以说,浑水研究公司将自己的发力点放在了上市资本在财报、股价等方面的攻击上,通过舆论与法律手段来系统性地进行做空。
在 2011 年 11 月 22 日,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分众传媒发布了业绩优良、净利润达 6220 万美元的三季度财报,然而浑水研究公司出具了质疑收益的研究报告,随后分众传媒股价跌 39.49%。
浑水质疑分众传媒涉及虚假陈述财务问题和内部交易问题,并将分众传媒的股票定位为“强烈卖出”。
面对浑水的质疑,分众传媒及时做出了官方回应并详细解释了质疑,从而在时间点上赢得了先机,获得了摩根士丹利、里昂证券等机构的支持。
虽然随后有两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宣布,将代表所有在 2009 年 6 月 30 日至 2011 年 11 月 20 日期间购买了分众传媒股票的股东对该公司发起调查。但由于分众传媒的有力回击,浑水的这次做空行动遭遇了少有的失败。
之所以说这次做空行动是少有的失败,是因为浑水研究公司本身便是一家专业的做空机构。它成立之初便发布了一份长达 30 页的研究报告,针对在美上市的绿诺科技,列举系列证据直指其欺诈,揭发其伪造客户关系、夸大收入及管理层挪用上市融到的资金买奢华房产等行为。次日绿诺科技的股价随即应声大跌 15.07%,第 8 天直接被停牌,第 23 天被迫摘牌退市。
经此一役,浑水研究公司走进中国投资者的视野,成为家喻户晓的做空机构。也因此,在其后的针对分众传媒的做空行动时,浑水研究公司采取了同样的方式,最后却是无功而返。
浑水研究公司的前后两次做空案例可以作为一个做空系列去看待,虽然采取了并不光明的做法,但也确实警醒了许多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在对待市场以及投资者时需要采取更为诚实的态度。
在这之后浑水研究公司不乏一些其他的做空行动,时至今日,市场上类似的做空机构仍旧有许多,它们的存在是对各方资本的一种变相监管,并且是来自于市场的自发优化。
方才列举了几个传统金融市场的做空事件,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加密市场中的一些做空案例。
首先要明确的是,发生在加密市场中的做空,本质上同传统金融市场上的做空没什么不同。只是加密市场由于对高频交易、智能合约等方面的应用非常普遍,加之整个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类似传统金融市场的规范监管体系。因此投资者们更容易受到各类加密货币价格变动以及舆论的影响,还有长期存在于市场中的市商这一交易角色的存在,使得发生在加密市场中的做空看起来更加的频繁。
同时,经过十余年时间的发展,加密市场涌入了大量的热钱,连带还有传统金融市场内的各类投资、基金机构等。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化学反应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因此在这些年内,也令投资者们见识到了加密市场从矇昧到蛮荒状态过程中发生的一切。
在各类纷繁的主流币以及山寨币之中,拥有做空基础的通常是排名靠前的币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毕竟缺乏巨量资金支撑这个前提,做空行为显得毫无意义。
早期的做空
(图片来源于 coindesk.com)
在早期的加密市场中,由于当时人们对区块链的认知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所以当时的做空主要是针对 BTC 展开的,同时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在那一时期内加密市场本身并不存在做空的基础和值得做空的收益。
向前追溯,加密市场上首次遭遇到的做空事件大约是发生在 2018 至 2020 年间的做空事件,空方以当时价格一路走高的 BTC 为主要目标。
当时,BTC 的价格在三年间从 $15000 一路上涨至 2020 年接近 $30000 的新历史高位。加密市场在这一时期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且衍生品交易市场在这段时间内已经发展完备,也陆陆续续地开始出现了一些做空事件。
不过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特性,做空操盘者没有公开身份,资金的去向无法像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做空事件那么公开明确。但发生在 2018 年的 2 月以及 11 月的 BTC 价格大跌,给空方们带来了难得的做空时机。少数人在这个过程中收益颇丰。
在当时,许多加密用户追求 20 倍杠杆,甚至会选择当时波动更大的 ETH、EOS、BCH 等币种。但追求刺激的用户已经开始尝试各种百倍杠杆了。
站在事后的角度来看,当时许多用户开空单需要用现货来开仓,重仓容易被爆,轻仓虽然看起来赚了币,净值确实持续亏损。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考虑一下法币的汇率浮动问题,毕竟不同币种的兑换,最后换算为不同法币时,会发现反而是亏空了。所以即使是持续的单边空头行情,也需要用户持续不断地进行补仓,不然很容易出现类似情况。简单来说便是对自己的仓位管理计算不清晰,盲目做空很容易出现问题。
并且由于整个加密市场上各类主流币的总体上涨趋势一直延续到了 2022 年上半年,在市场整体长期过热的情况下,大多数的空方并没有过多参与到做空中来。反而是在 2022 年整个市场遇冷之后,针对加密市场不同币种的做空事件层出不穷,这也是市场在寒冬下的常态。
(图片来源于 cybavo.com)
最近两年,在经历了整个加密生态的大发展后,加密市场的规模已经成长为数万亿美元的庞然大物。紧接着便是一路狂飙不止,快速转入了现今我们正处于的熊市阶段。
在 2022 年第一、二个季度中,受到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各类金融市场都受到了一定的波及,投资恐慌在那段时间内笼罩在市场上空。加密市场自然也不例外。
伴随着市场整体下行的趋势,投资者对于加密市场的投资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看衰的言论逐渐甚嚣尘上。几个主流币的价格开始出现了小幅的下跌,在这之后伴随着多空市场的博弈,出现了堪称黑天鹅事件的 UST 价格崩盘事件。
事件的核心围绕 LUNA 和 UST 展开。在事件爆发之前,UST 由于大量增发已经被许多投资者判定为泡沫严重。尽管双螺旋的代币模型在前期为 UST 锚定美元的机制提供了保障,并且两种代币可以单向消耗流通,但由于一直以来 UST 的增发,使得在 Terra 生态系统中 LUNA 的市值占比越来越低,不足以供给所有的 UST 用于维持美元稳定币的作用,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用户开始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后纷纷撤资离场,进而造成了挤兑,这也成了 LUNA 和 UST 在后续全面崩溃的开始。
由于 UST 需要维持纸面上的价值,即锚定 1 美元的固定价格,Terra 生态系统的估值此前在市面上已经超过了百亿美元,这是由于 UST 长期的增发造成的虚假繁荣。大量的投资者们希望通过持有 UST 来进一步获取利润,使得用于燃烧铸造 LUNA 的 UST 比例逐步降低,造成的后果便是市场对于 UST 的价格呈现信心不足的趋势出现。
为了缓解这一颓势,LFG 采取的行动便是引入 BTC 用于生态储备金,但在后续由于对 4Crv 池的建设,LFG 从 UST-3Crv 池中抽取了 $1.5 亿的 UST 流动性,这使得 UST-3Crv 池的资金深度仅剩 $7 亿左右,应对做空风险的准备变低了。
而趁此当口开始出击的空方们也盯准了这一机会。破绽出现于 2022 年 3 月下旬,当 LFG 宣布开始购买 BTC,放进国库来帮助支持 UST。于是 LFG 于 3 月 22 日开始增持 BTC,到 3 月 26 日便拥有 10 亿美元以上的 BTC 头寸。这已经为 UST 后续的崩盘埋下了伏笔。
时间来到 4 月 1 日,4Crv 宣布了 UST 加入,空方开始抓住漏洞,做空开始。空方首先借了 10 万 个 BTC,将其中的 25% 兑换为 UST。关于另外 7.5 万 个 BTC 是以何种价格开始做空的,目前仍旧存在许多猜测,只知道在后续进行了抛售。LFG 则在 3 月 27 日和 4 月 11 日之间买入了 15W 的 BTC,在这段时间内,BTC的平均价格是 $42000。
紧接着,空方趁着 4Crv 挪动流动性的时机,在 UST-3Crv 池中使用一定数量的 UST 来消耗池子的流动性,造成了一定比例的脱钩(最低点 0.972),开始制造人为的恐慌。随后 LFG 便开始出售持有的 BTC 来捍卫锚定汇率,这对 BTC 产生了一定的抛压,而空方针对 UST 的行动正式开始。
随着 Curve 流动性的耗尽,空方利用他们剩余的部分资金(6.5 亿美元左右),开始在币安上出售。恐慌蔓延到了每个人的心里,这引起了真正的脱钩,投资者们纷纷逃离,大挤兑开始蔓延。
LFG 与空方都在卖出 BTC,这最终导致链变得十分拥挤。CEX 将 UST 的提款暂停后又使得用户们的恐慌进一步加剧,因为他们想知道要卖出多少 BTC 才能保持挂钩。
最终的结果是 BTC 从 4 月 11 日的 $4.2 万美元下跌 25% 至 $3.13 万。终于,BTC 下跌加速,UST 彻底脱锚,空方大获全胜。
在这场经典的做空事件中,没人能准确预测出空方最终的获利。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同时做空了 LUNA。但如果他们以 $3.2 万的平均价格平仓,那至少从这次做空中赚取了 $9.52 亿,在 Curve 的 UST 倾销反击中,空方的损失不会超过 $2000 万。由于币安上 UST 脱钩严重,那就得付出大约超过 $1 亿的成本。但这并不妨碍空方最后获得的总利润在 $8 亿美元左右。
回顾一下整个过程会发现 BTC 是这次事件的核心,当 LFG 宣布进入 BTC 之后,空方便预见了他们会持续出售 BTC 以换得 UST 的挂钩(为了防止 LUNA 价格下跌)。
在 4Crv 之前,3Crv 的流动性很低,这使得空方只用了 $3.5 亿就将流动性耗尽,从而导致了 BTC 和 UST 的恐慌。
这次的做空事件直接令整个加密市场都受到了波及,LFG 为了保证 UST 的价格,几乎将自家所有的资产都向市场进行抛售套现。这导致 BTC 的价格最终狂跌,进而导致市场上其他所有币种全部跟着下跌,令所有的投资者们呈现极度恐慌的状态。
综合来看,针对 LUNA 和 UST 发起的做空行动是一场有预谋的恶意做空。当然这跟 LFG 本身的经济设计存在很大的关联,双螺旋的代币体系看似稳定,价格锚定也是以 BTC 这一主流币种为准。但就是这样的设计,在市场尚未规范的前提下,加上区块链投资者特有的加密属性,面对空方只能采取被动的防守姿态,最终被抓住了流动性方面的弱点,进而导致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崩盘,也影响到了整个加密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投资者纷纷加入到了做空大军中获取利润,我们无法评价他们在其中的行为定义,因为做空本就是存在于市场中的合理的投资方式,只是这次事件对整个加密市场的打击是实实在在的。
(图片来源于 resources.curve.fi)
2022 年对于整个加密市场来说实在是过于激荡的一年,上游的加密货币受到 UST 事件的影响,整个市值规模暴跌。BTC 作为整个市场的风向标,价格也是一跌再跌,所面临的做空风险可谓是历史之最。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市场内的资本与资金正在加速外流,市场整体的下跌趋势进而诞生了更多的做空事件。
发生在近期针对 CRV 的的做空事件,在两三天内使得 CRV 的价格呈现出了不小的跌幅,最低跌到接近 $0.4,但随后 Curve 平台进行了拉盘,CRV 的价格得到了回升。
有意思的是,针对 CRV 做空的资金出入,来源于同一个加密账户。不过对整个事件进行复盘后,人们发现其实早在去年的 11 月份,一名为 BlockSec 的审计公司声称 Curve 存在着非常大的漏洞,即资金参与锁仓超过一定周期会被黑客进行盗取,不过在事后看来,这家公司误读了 Curve 平台上的资金提取机制。实际上这并不是盗取,而是通过帮助他人把锁在合约中资金进行提取来获取 1% 的收益,这是一个促进生态流动性的举措。
但这则信息还是给许多 Curve 的用户造成了不安与恐慌,即便是平台及时发布了声明,BlockSec 也删除了相关的爆料推特,但仍旧无法提升用户的信心。CRV 的价格不断跌落。
在这种情况下,空方嗅到了做空的机会,于是一个账户质押了上千万美元的 USDC 借了数量庞大的 CRV,并在后续不断加仓,旨在做空 CRV 的价格。
Curve 平台的创始人在面对这种局面时,采取的措施是不停抛售自己持有的其他加密货币,不断为平台增加保证金,并及时公开了 Curve 平台的项目白皮书,为许多摇摆的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 CRV 的价格来到了 $0.4 的价位后,空方实际上已经无力平仓,加之项目方不断邀请各类大 V 以及在不同的社区渠道内发布相关信息,最终的结果便是空方最终失败。
整体来看,CRV 的做空事件似乎同过往加密市场上的同类事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能够反击成功的原因则在于通过资金操作尽可能为平台增加保证金,同时利用舆论有效维持用户对于项目的信心。最终硬扛着归零风险将做空造成的影响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进而在事件之后迎来新一轮的币价上涨。
其实,单就做空本身而言,它只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并不存在价值倾向或者感情色彩。
空方或是做空机构本身也是市场中的中性角色,它们获利的基础是被空方存在动机披露不完整甚至虚假的信息。
因此,各类空方和做空机构也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清道夫,它们发现了问题,并通过做空的方式让价格回归合理。
只是,做空存在着非常大的获利机会,因此不论是传统金融市场还是加密市场,所面临的做空风险往往都是长时间的、广泛且全面的。简单来说,参与做空的人或机构无处不在且长期注视着市场的一举一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做空行为本身也是一场博弈,空方为了博取更大的做空空间,会更加注重舆论攻势,误导市场并给投资者们带来恐慌。这个过程所付出的成本并不低,一旦做空失败,参与做空的个人或机构也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损失。
总而言之,做空本身不存在肮脏或正义,它是资本市场中的一种存在方式。资本的扩张天性决定了贪婪与恶意的发生。空方的存在更类似于金融市场中暗处的投机者,是整个生态体系内的固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