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文标题《无声之处等惊雷:Web3 Social的机遇与使命》
近期的Web3的舆论里,充满了戾气。在局内和局外人的眼中:仿佛web3就是一个大型的韭菜场,交易所、项目方、机构以及普通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互割。甚至有Web2的朋友直言不讳地告诉我:“Web3社交就是诈骗!”
而在我的眼中,Ponzi是中性的,是降低项目运营成本的融资技术,是为了项目最终走向成功的护驾手段。无论是DeFi,social还是其他赛道,一直有有持续奋斗的builder。只要前进的步伐还未停歇,Web3革命就依然没有失败。所有的科技创新都是涌现式的发生。一个短期的web3科技涌现低谷,不足以证明行业缺乏前景。我们笃信加密的力量,期待去中心化的未来。
在web3行业受到质疑的今天,本文想从发展的角度,以笔者的视角,梳理近8年,两个周期以来Web3 builder们在社交领域的建树,整理经验和教训,并寻找潜在的机遇与蓝图。
在我看来,Web3社交虽然没有瓜熟蒂落,行业发展的成果依然可圈可点。对于Web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许,有人希望更好的体验,获得更棒的精神鸦片,有人需要保护更完整的个人数据主权。在Web3科技不断进步,门槛和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中,真正的产品涌现也许就在此时此刻。
任何成功的产品都是建立在坚实的需求之上的。Web3项目被人诟病最多的一点就包括无法和实体经济相结合。为了打破“Web3就是割韭菜”的偏见,我们需要从根基上去证明社交对Web3的需求。
人是社会动物,人是有社交需求的。这个结论是被社交产品反复论证的。
人需要建立与他人的链接,需要通过链接,感知他人的情绪、态度、以及心理活动,需要通过链接获得信息反馈,修正自己的情绪、认知。这种需要就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是人所不能离开的,是千百年进化史刻入我们基因里的。这就是人对于社交的基本需求,简而言之就是链接、心智解读、以及自我协调。
持有代币是一种全新的链接方式。开放可验证的数据库扩大了我们从链接中能获得的信息维度。全新的信息环境会孕育全新的社交人际关系,全新的交互方式。
我们看到互联网上大部分的社交行为的心理动机可以归结于:自我展示的需求,情绪宣泄的需求和寻找认同的需求。相比于传统线下社交,互联网世界通过多媒体,创造了更多的社交场景。互联网一路走来,从论坛、BBS、聊天室到博客、即时通讯(IM)、社交媒体、游戏空间。中国的bilibili甚至创造性地产生了弹幕。全新的场景,包含不同的人际关系网络,不同的内容以及呈现方式,造就了一批批成功的项目。
纵观互联网社交发展,规模经济是其显著特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在一组特定人群中,特定目的下的社交活动里建立规模经济的社交项目或产品,是无法生存的。
相比于百万并发的全球web2社交巨头,Web3社交的规模甚至不到其一个零头。规模经济是一座大山,不能在某个场景下形成规模经济,就无法摆脱补贴到死的结局。社交网络以及内容的规模决定了社交天性和社交动机是否可以更好的实现。没有规模的产品如何帮助用户拓展社交关系?如何实现个人展示,如何与他人达到共情?
Web3的发展走向从概念提出就已经定下,一言以蔽之,就是可信的开放数据环境所支持的产业生态以及用代币支撑的金融环境。这样的环境如何孕育出全新的产业格局?以跨数据库、跨组织的底层信息支持,自由选择前端的,可组合插拔式的社交界面是Web3社交的独特优势。代币是web3的典型特征,用社交支持代币发行,以代币量化的权利互动为内容核心,组织社交关系的场景是web3社交的独特应用场景。
近年来,Web3行业为了在局部社交市场获得规模优势,真的是费劲了心机。
本章节只想证明Web3社交是一直在进步的,进而想说明,行业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持续进步的技术,把我们不断推近行业爆发的奇点。
源于Web3环境为创业者提供的优势,社交项目的发展呈现两个平行的发展趋势:
1,如何发展去中心化的社交技术标准
2,如何用社交建立代币共识
如果我们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的信息输入,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么,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权力就是无比巨大的。我们不敢想象把这股权力交给公司和政府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失守了社交信息的主权,我们也就丧失了认知和选择的自由。剑桥数据分析公司主导的Facebook个人信息泄露门告诉我们,我们的意志是多么容易被操纵。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是多么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数据主权。因此,在未来去中心化社交技术解决方案是刚需。
要实现去中心化社交,必须在通讯协议、数据以及应用上作出突破。区块链为达成全局共识采用的通讯技术不一定适用于去中心化社交的通讯。因此,在STEEM的经验之上,新一代的Bluesky、Nostr、Lens、Farcaster等项目,都给出了自己的去中心化社交协议。通过放弃一部分数据的去中心化属性,所有协议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任何一家协议上,模仿web2的社交工具都不再是问题,甚至因为实现了去中心化,用户的自主性更强。用户有权力在系统内维护自己的无形资产。可是,正如前文所说,Web3的业务面临多么巨大的规模劣势。
技术不是问题。如何搬开通往成功道路上,规模经济的大山,是所有提出解决方案项目方所面临的挑战。为了穿透这种劣势,代币激励短期内成为了绝大多数项目最直接的手段。
代币的诞生,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所有的web3用户从踏入行业的一刻起,便被迫面临复杂的金融环境。而对项目方来说,采用代币是可以拿用户的欲望充作补贴,降低项目的运营成本。
代币激励的革命在社交环境下面临两大困境:
1,社交内容主观价值难以判断,代币激励有效性存疑。
2,代币激励面临女巫攻击。
这两个问题时至今日并未彻底解决,我们引入一个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
STEEM blockchain可以算作整个Web3社交行业的先驱。时至今日,不仅仅它提出的很多理念和结构设计依然为现在的项目模仿和借鉴,而且孕育出了一批区块链应用的团队以及项目。2016年,STEEM blockchain最初在代币激励内容、代币激励真人策展、数据可用层、账户分层安全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创新尝试。
建立在STEEM blockchain上的应用是一个社交媒体,媒体的内容质量由以代币质押数量为权重的用户决定。在项目初期,项目创始团队无论在声誉上还是在质押代币的数量上都呈现绝对的优势。那个时候基于代币质押权重的内容生产和过滤推荐是有效的。和绝大多数采用代币激励的项目类似,巨大的财富效应会引来蜂拥的女巫。然而STEEM blockchain的代币质押包含惩罚权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免疫女巫攻击。
这种有效性是建立在资产和权力中心化和共识坚固的基础上。当创始人BM出走,创始团队分崩离析,项目卖给了名声狼藉的孙宇晨后,发生了共识崩塌。前期,共识崩塌导致更多的个体选择了女巫攻击的方式获利:持币用户相互点赞,代理挖矿横行。后期,当算法推荐系统和AIGC技术成熟时,这种基于代币加权投票的内容生产和推荐系统就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现在的顶流社交媒体已经做到了用户内容千人千面,这种精细化的内容精选是人力资源+单纯依靠内容标签的内容排序推送所无法企及的。
STEEM之后很多项目都用发行代币加速平台的规模扩张,像Torum,BBS,凡事想做规模的,都采用代币激励。当然后期也有像Lens protocol那样用预期白嫖的。这些激励违背了社交的“非金钱回报”的要素。实验表明:外部物质回报会降低内在心理的回报,这让社交内容中掺杂了非社交内容。社交链接就是信息通道,社交平台的价值在于汇总社交通道内的信息。而这种掺沙子的激励导致的反而是社交效率变低。让一个本来就信息匮乏的信道还要面对更多的噪音,没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像Farcaster上的Degen,一部分代币通过打赏送出。这是用Meme代币激励社交项目web3独有金融功能(而非内容创作或推荐),通过引入加密社交的金融属性,创造财富效应,引发生态繁荣。一个平台只能有一个代币,但却可以有无数个Meme代币。Meme代币可以扑街,但平台代币不行。用Meme代币助推社交项目,将成为一种更优越的代币激励平台项目技巧。Degen的财富话题配合Frames上的创新可能性,让越来越多的建设者参与到farcaster上来,引发了Farcaster的生态繁荣。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场经典的运营战役。这场运营所带来的生态涌现不可忽视。到目前为止,生态上已经产生了包括NFT存钱罐,各式流媒体(语音聊天室,短视频,动图),发射平台等工具。虽然,我没有发现Farcaster突破Lens的业务边界(当前的行业瓶颈)的迹象,但这种涌现值得重点关注。
Web3主打一个去中心,放在商业里就是去垄断。
Web3社交的起点应该在2016-2017年。那时,Web2社交产品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在上两个周期,社交项目都在打内容自主的叙事。各种项目在尝试做内容“上链”,并且在内容“上链”的基础至上,可以做内容资产化的工作。
诞生于2016年的STEEM,因为项目团队分崩离析,开发进度落后。虽然,在项目上线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内容上链。但本身没有EVM环境,无法运行智能合约,在2020年开始的DeFi summer以后就逐渐掉队。内容上链的头把交椅让给了Mirror。Mirror的卖点在于,它给了一个算是友好的文字内容编辑环境。用户可以用钱包签名发布自己的文字内容。内容上链、无人可以篡改。其他用户可以订阅和关注某个账号。并且可以将内容铸造成为NFT,在NFT市场交易。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持续运营,流量是有所下降,不过一些Degen玩家依然用该项目发布一些内容,展开一些内容NFT的铸造活动。
Mirror是一款优秀的web3产品,其设计贯彻了极简主义精神,并且将可信且开放的数据库用到了极好。任何人可以通过钱包签名对互联网上的内容数据确权。确权后的内容可以发行NFT,在EVM环境下的NFTfi环境下交易。Mirror的用户流失本质上是1,相对于传统Web2内容运营商,不仅仅运营能力不够,而且,本来文字内容,尤其是长篇大论,就缺乏流量,是垃圾文化时代的弃子。同时期,也有项目从声音和视频着手做内容上链。不谈内容激励的无效,超大的数据量就让项目运营成本难以为继。
做内容生意,就是做媒体。要么你有好内容吸引用户,要么你有庞大的用户,吸引好内容。单纯给出一套技术解决方案是无法成为一个生意的。
在2023的年底,又有一个基于内容的项目横空出世。Bodhi,也是一款极简主义的产品。Bodhi受到Friend tech的启发,不再按照统一价格铸造关联内容的NFT,而是采用了bonding curve技术分价格销售,销售的越多,价格越贵。还有将CloudBit这样强行把web2的内容复刻在区块链上,生成NFT资产。类似的项目还有不少,他们都试图将内容转变为可确权的资产。但他们无法改变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可以确权,但内容承载的信息却很容易转移。甚至直接盗取内容、施行侵权的情况下,内容上链对于提高违法成本于事无补。因此,直接以内容为价值锚发行资产暂时还没有很好的案例。
让市场对内容资产化不敏感的另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时间不对。虽然理性告诉我们个人信息价值是昂贵的,但用户其实并不是那么在意自身的内容主权。
STEEM的出现,鼓励和启迪了一批区块链项目。STEEM的主要创意之一,是用代币质押数量加权的投票为内容排序,建立列表。这种创意在随后被不同项目反复借鉴。
一个更倾向于内容推荐的项目:Yup,以社交插件的形式存在。通过发行代币,激励用户通过这个web3的插件与内容互动。利用这些互动信息,加上代币质押权重,将其他Web2平台上的内容复置,重组在自己的列表下。
Wormhole3也是一款内容推荐类型的插件。不同于Yup,它支持用多种代币作为内容推荐的激励。整个激励过程完成了代码实现。不同的激励代币在Wormhole3的官网上拥有独立的标签列表,实现了内容推荐的多元化。在Wormhole3的模型里面,假设持有不同代币的人属于对应的社群,代币质押的数量决定其在社群频道内的话语权。一部分代币的分配权力也由话语权控制。
包括Matters,Torum,BBS,币乎等一系列做以代币激励内容列表式推荐的项目,纷纷走向的失败。本质在于通过代币激励的列表式推荐无法捕获注意力。在注意力市场里,上一代的简单排序+标签分类的内容推荐已经很难与智能算法内容推荐相抗衡。而作为广告系统,Web3项目为了追求去中心、程序化,未成熟的算法对广告位的定价其实没有web2的专业算法更精确。广告市场的垄断性,并非像中心化交易所那样强。因此,包括像QuestN,RSS3等项目利用数据影响内容分发的项目最终也纷纷转向。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哪怕是用低成本的代币激励,也必须是激励先进的生产方式。Phavor依然依托web3的数据库做跨数据库的推荐中间件,不过流程和方案更加抽象。内容推荐系统是任何一个社交媒体所必要的部件。代币激励不是web3推荐系统的关键,但持币结构和链上行为是。链上数据参与系统决策是Web3与Web2推荐系统的本质差异。相比于空投,链上社交交互成本极低,因此诞生了女巫套利攻击。
用代币控制内容推荐,其背后的权力逻辑是:注意力由组织掌握而非个人掌握。我个人认为:根据组织需要分配内容是像钉钉、飞书那样的组织工作通讯平台。与其说是社交工具,不如说是DAO的工具,所有的投票体现的是权力。无需信任地管理组织的权力无疑是区块链乃至web3的优势,现在市面上所看到的基于组织(平台或者社群)的内容推荐激励
普通人爱用的社交工具已经由针对个人的注意力方案所取代。当前任何一个新一代的社交媒体都是针对个人进行内容推送,根据个人每时每刻对内容的好恶调整推荐内容。如果我们推崇1V1的内容推送,那么链上信息应该更多作为内容和用户的标签原始数据。
这里要提到BlueSky创造的“订阅流生成器”。它是一种推荐算法与通讯协议的结合方式。任何人可以为通许协议提供自研的推荐算法。用户根据需要,订阅自己喜爱的推荐算法。
Debank的社交模块非常有潜力。虽然,很多人都把Debank作为一种数据工具在用,但它推出的badge,账户展示结合stream达到了很多专心做badge项目所无法企及的行业高度。那些长期玩NFT的玩家说的关于NFT的信息肯定比其他人重要。一个根本根本不参加DeFi的用户如何能够给别人DeFi指引。当链上的活动越来越多,通过账户将链上行为作为数据源修正用户数据以及内容数据,会提高整个内容推荐系统的准确度。Debank现在缺乏有效的推荐系统,其前期的积淀将有助于其占领推荐系统的高地
总体上看,去中心化社交发展现状是
1,代币激励规模的策略并不顺利,目前没有找到能突出规模优势的独立用户群体。
2,内容上链,用户自主自己的社交资产,在没有规模的情况下,用户并不在意。
3,内容推荐系统持续发展,经过多轮迭代,露出一点曙光。如果我们能做一款社交产品,更好的服务于有链上交互的用户,将是去中心化社交项目落地的第一步。
在Web3的用户里,寻找我们web3社交独有的规模优势,我看行。最大的优势是代币的介入,不仅仅引入了金融,更重要的是基于代币可以形成全新的关系以及互动的可能性。
这里面,提两个积极的苗头:
TGbot:将交易直接引入社交。社交与交易无缝衔接,非常适合于用户按头买币的交易习惯。多说不如多做。以前的线上的行为无法成为社交的互动,而现在可以了。
Farcaster:将资产发行引入社交场景平台,关注Farcaster上的投资者,与其去twitter寻找Alpha,不如直接在Farcaster里进行交流,组建社群。更多的团队愿意将项目迁移到Farcaster,项目的涌现正在发生。
Web3社交的另一条进化路线就是利用社交进行发币。对项目来说,币是一种融资手段。而对于用户来说,币未必不是一种产品。 币是一种金融产品。发币本身是很容易的事情,困难的是如何让市场建立代币的价值共识,如何让代币具有流动性。
如何让市场认可代币的价值,这是每一个项目方都想了解的加密炼金术。历史的经验给出了三个配方。
注意力代币化:
注意力代币化既是Meme币的秘方。如何能够创造注意力,创造代币注意力的要素:内容、KOL、社群和财富效应。其中前三点都与社交有关。无论是Farcaster的frames框架将社交带货(代币)直接植入平台,ERC404采用的图币一体(内容与代币直接融合),Donut尝试的铭文推荐关系上链,都是从个个技术层面去增强发币的Meme含量。
Meme代币的共识好建立,但是难以持久。不考虑外在环境,Meme代币不存在消费者,Meme代币建立的是资产的流动性,除非Meme代币上线中心化交易所,从无主代币变成有主代币(中心化交易所必有做市商),否则当注意力峰值过后,Meme代币就会陷入难以挽回的价值与流动性的双向螺旋塌陷。
社交关系代币化:
如果说Meme,这种文化流行价值挂钩代币价值让普通人感到虚无缥缈,那么将社交关系的价值注入代币就是脚踏实地。哪怕不谈web3、互联网,在经济学里,“关系”也是一种资本。社交关系资本代币化是水到渠成的考量。
最早让我关注到社交关系代币化的是DAO。DAO项目对DAO的定义比较宽泛,市场普遍的认知里,会把DAO矮化成为用代币机制治理的圈层组织。持有我的代币就是我的人,持有不同的代币,不同数量的代币就赋予不同的权利。代币所附着的就是这个组织中的权限。无论是兜售高端人群价值链接的FWB(获得身份要依靠申请审批制度,还要花一笔钱),还是围绕优质投资信息的月鸟DAO,都是从社交关系的许可入手,建立代币的价值。这个周期崛起的Friend.tech也是沿着这条脉络做探索。相比于传统组织建立庞大的组织体量,Friend.tech专切小规模组织市场。从它的bonding curve的报价看出,一个群组超过200人以后,每增加一个会员的成本都非常高昂。这与前期通过NFT 铸造+挂单模式建立的动则千人的组织相比,规模小了很多。
内容代币化:
内容代币化与内容协助注意力代币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化代币强调代币与内容产权的关系。从Mirror,Paragraph等上一代产品到到目前的Lens,Farcaster,从来没有放下对内容产权的资产化功能。从技术的角度上看,这个功能非常的简单。现实里却没有人应用。版权是一个RWA的事情。这个产权是从链下到链上的。当链上产权存在大量不确定的时候,当链上产权只会增加维权成本的时候,这些功能就是摆设。只有当大部分的确权业务向区块链迁移,维权路径成熟,规模效应发挥,内容代币化才会展现出经济价值。
内容代币化也没有财富效应,无法用财富效应加速产业成熟。在AIGC泛滥的全社会,内容并不稀缺,稀缺的反而是注意力。缺乏稀缺性就阻碍了财富效应。
Bonding curve 虽然不是基于社交的创新,但Bonding curve解决了小规模项目的流动性成本问题。由Friend.tech提出的陡峭版的bonding curve,不谈造就了小规模资金下的财富效应,确实大幅境地了个人代币提供流动性的运营成本。因此,我们能看到很多项目都在各自的领域尝试全新的价格曲线。形成小影响力的案例有一些:比如Bodhi做了对内容估值的Bonding curve,DeBox做了社群发资产的Bonding curve。
虽然,Friend.tech(FT)运营节奏的问题,导致后期的注意力被farcaster所夺走。但Bonding curve的影响是深远的。FT的尝试让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的代币应用场景,总会有更适合的Bonding curve。任何一条bonding Curve都有利弊,要结合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的曲线。Friend.tech的V2也顺应这样的共识,一方面尝试对多中心,网状式的社群发行资产(club),一方面添加了一种更陡峭的Bonding curve。
Pump.fun相当于发明了分段式的Bonding curve,当筹资不及2万U的时候,采用一条陡峭的bonding Curve,在筹资到达2万的时候,直接跳转到常规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这也是一种流动性供给上的创新。
综上,两个周期一路走来,Web3社交已经在多个领域多个角度展开了丰富的实验。
两个周期一路走来,Web3社交虽然在崎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失败。但是,进步依然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的前端,从PC端跳转到移动端,从APP转变为了渐进式的Web应用。钱包登陆从助记词走向了MPC和抽象账户。用户登陆web3社交的门槛越来越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进步不仅让记账成本几何倍数的下降,交易达成的时间也可近乎于立即达成。社交协议层的建设者为了实现去中心化社交可用,甚至主动搭建适合自身特性的layer3,按照信息的可信重要性决定信息的去中心化程度。网络的扩容直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从文字到多媒体,网络也可以接受更多用户的并发信息。
嵌入式社交场景也是行业尝试的创新。因为是开源项目、开源数据库,自带无需许可的乐高般的组合性。我们已经能够把任何的交互嵌入社交中去(比如我们可以在社交里直接进行NFT买卖,社交数据),也可以将社交嵌入任何的交互中(在一个游戏里植入另一款社交工具)
我们在中间件上也做出了不少成就,各种链上数据的整合、分析、标签化,基于博弈论的代币行为管理,丰富多彩的流动性提供方案。
相比于上一个周期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工具更加完善,Web3的原住民不断增加,更接近用户理解的Meme代币,NFT已经用一个个波段不断地教育着潜在的用户。
社交创新不是死路一条,每个时代总是有挑战者。比如像最近推出的ReelShort,主打用狗血剧情的短剧吸引用户。让一个主播,一个MCN,一个传媒公司可以低成本地打造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有合适的推荐算法为其导流,形成联邦式的网络结构。
这么讲,干巴巴地,没有什么画面感,让我们结合流量密码,我心目中的蓝图。
前文的论述,都是中规中矩地基于Web3行业下的社交发展。放入到整体的社交产品竞争格局里,包括用社交发行Meme币,单纯得犹如处女。我来给乖宝宝们展示展示我所看到的社交场景。
从流媒体出现以后,我们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基于文字和图片类的纯社交平台了。
就算是在流媒体中,也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最顶流的短视频平台里,我们看到的是些什么内容?霸道总裁爱上我,深夜大摆锤,一人我饮酒醉。你再看看Farcaster,STEEM,Mirror 上有一个说人话的内容吗?但凡为了消遣,不是为了点Web3的理想和狗屁的空投收益,我一秒钟都不愿意浪费。是的,Web3社交发展树点偏了,但不是技术的锅。技术massive adoption的阀值正在被接近。想要让web3社交的massive adoption,就要替web3社交接上内容这条大腿。
我们原来以为的引入内容,是我们给内容的创作者空投,给一帮不能创造流量内容的创作者大量的激励,美其名曰打破平台垄断。实际却是1%的超级KOL创造90%的流量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在社交领域,一些细节的技术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举个例子,如果某一天Tiktok说要用自己研发的钱包登陆,用MPC亦或AA没有那么重要。谁有流量,谁就是王者。谁拥有能够创造流量的内容,谁就拥有流量。有没有一种可能,行业的组织方式不是由技术导向的协议、项目去运营一个类似“web2”的平台,而是每一个内容创作者居于一个小经济循环的核心地位,它自由地选择适合于自己内容业态的协议和工具,然后将所有的协议和工具更有机地组合起来,让其他社交参与者通过代币参与到自己的经济循环里。
这种典型的粉丝经济,在现实生活里其实早已经有了雏形:
一个高级的“异性情感按摩师”可能同时拥有twitter账户,TG群,Onlyfans和Pornhub的频道。她们在消费者面前的商品定位不是简单的提供性需求的hooker,而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性幻想的SEX dream solution provider。这些工作者,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通过售卖自己的限制级短视频、直播时长引导付费习惯,然后在女友体验,角色扮演的服务里流量变现。社交、媒体为这些人提供了数倍的劳动增值,同时,由于自媒体带来的流量,为其摆脱平台剥削提供了帮助。
再举一个更近的例子,日本有一个艺人直播带货平台叫Zaiko。平台本身也采用了去中心化技术,艺人可以通过平台发行NFT。平台也为可以发行平台代币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平台的创始人在该项目之前就是持续成功创业者,前一份事业与日本的很多艺人建立了业务往来,所以Zaiko根本不缺用户。如今Zaiko一场直播的带货能达到上百万美金。去中心化技术,早已从另一端开始改变我们的社交业态。
我们一直讲夺回平台对内容价值的垄断,最直接的方法,是让内容建立平台,平台之间通过第三方策展或推荐工具去形成链接。让我们来畅想一个web3可能的蓝图。
某资本花大价钱请到一个爽文写手,写狗血剧本《重回2010:我在币圈掀波澜》,把这些多巴胺、荷尔蒙的流量因子加进去。不等剧本写完,高调宣称编剧爆仓跑路。随后项目继续推进,开始拍剧。为了规避监管,项目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媒体(比如farcaster+livepeer)解决方案,并对早期的观众进行内容代币空投。持有一定代币的用户可以影响剧情走势,可以参与投票决定新的角色演员,可以早一步看到新剧集和得到各种周边。对于某些地区,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在剧中通过frames出售主角的同款时装、房产等定制化产品,剧情中的主角都有自己的粉丝代币,在friend.tech或者其自建的粉丝系统中沟通,如果需要什么聊天服务、独家视频、伴游等服务,单独再谈。剧中的激情视频,需要用对应的粉丝代币+内容代币去解锁。剧情中,发行的新币,同步在现实里以pump.fun发售。属于这个剧的独立流媒体通过Tako,phavor等策展工具去出售、出租自己的外溢流量。这些短视频经剪辑合规后同步在Web2平台上映。
作为一个Web3的用户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社交体验会有多好。我们看剧就能得代币,用这些代币去增加剧情中的我们所持的Meme曝光,操纵流量获得收益。支持我们所喜欢的演员,与我们喜欢的演员面对面、负距离沟通。甚至能把自己塞进剧组做一个无足轻重的群演,满足自己的cosplay欲望。这种体验,不是没有参与感的Web2所能达到的。
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更便捷的登陆,更低的内容存储成本、更低的延时等技术的支持。
Web3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也不是拯救世人的弥赛亚。Web3革命的底层是自由主义。赌博无错,付费交友当然也无可厚非,看看上瘾的小短片更是人之常情。上帝给人选择,我们Web3也是为了提供更多的选择。宽门、窄门,地狱与天堂,都在人们的一念之间。我们web3的使命,是把被中心化夺去的权利还给每一个自然人,不用给自己加戏,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人。
Web3社交不是Scam,但Web3也不是小孩子玩的过家家般的实验。(即使是我的Web3社交构想也被某些朋友笑称典型的过家家,但行业的成功就是在这一次次可笑的失败中爬出来的。)
当前,web3社交的困境一方面来自于技术的不成熟,我们的成本还没有降到足够低。相比于web2,我们的推荐机制还犹如一个婴儿。另一方面,我们即高举尊重创作者的大旗,在行业的组织形态上,却依然以技术平台为核心。社交一定是围绕人性的,单单尊重人性是产生不了冷启动的流量的。因此,从内容借流已经成为了行业通用的手段。我预计:未来的社交媒体是以内容发行方为核心,围绕用户以及关联服务提供商。
此外,我们对如何采用Web3技术,增强用户社交的交互性还没有得出结论。交互性是Web3社交除了自主性、抗审查外重要的属性,如何用好交互性,提升用户的社交体验,将会是未来Web3社交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寻找内容与社群在去中心化技术搭建的新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交互,将决定Web3能否聚集流量,能够真正落地的关键。
转发原文标题《无声之处等惊雷:Web3 Social的机遇与使命》
近期的Web3的舆论里,充满了戾气。在局内和局外人的眼中:仿佛web3就是一个大型的韭菜场,交易所、项目方、机构以及普通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互割。甚至有Web2的朋友直言不讳地告诉我:“Web3社交就是诈骗!”
而在我的眼中,Ponzi是中性的,是降低项目运营成本的融资技术,是为了项目最终走向成功的护驾手段。无论是DeFi,social还是其他赛道,一直有有持续奋斗的builder。只要前进的步伐还未停歇,Web3革命就依然没有失败。所有的科技创新都是涌现式的发生。一个短期的web3科技涌现低谷,不足以证明行业缺乏前景。我们笃信加密的力量,期待去中心化的未来。
在web3行业受到质疑的今天,本文想从发展的角度,以笔者的视角,梳理近8年,两个周期以来Web3 builder们在社交领域的建树,整理经验和教训,并寻找潜在的机遇与蓝图。
在我看来,Web3社交虽然没有瓜熟蒂落,行业发展的成果依然可圈可点。对于Web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许,有人希望更好的体验,获得更棒的精神鸦片,有人需要保护更完整的个人数据主权。在Web3科技不断进步,门槛和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中,真正的产品涌现也许就在此时此刻。
任何成功的产品都是建立在坚实的需求之上的。Web3项目被人诟病最多的一点就包括无法和实体经济相结合。为了打破“Web3就是割韭菜”的偏见,我们需要从根基上去证明社交对Web3的需求。
人是社会动物,人是有社交需求的。这个结论是被社交产品反复论证的。
人需要建立与他人的链接,需要通过链接,感知他人的情绪、态度、以及心理活动,需要通过链接获得信息反馈,修正自己的情绪、认知。这种需要就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是人所不能离开的,是千百年进化史刻入我们基因里的。这就是人对于社交的基本需求,简而言之就是链接、心智解读、以及自我协调。
持有代币是一种全新的链接方式。开放可验证的数据库扩大了我们从链接中能获得的信息维度。全新的信息环境会孕育全新的社交人际关系,全新的交互方式。
我们看到互联网上大部分的社交行为的心理动机可以归结于:自我展示的需求,情绪宣泄的需求和寻找认同的需求。相比于传统线下社交,互联网世界通过多媒体,创造了更多的社交场景。互联网一路走来,从论坛、BBS、聊天室到博客、即时通讯(IM)、社交媒体、游戏空间。中国的bilibili甚至创造性地产生了弹幕。全新的场景,包含不同的人际关系网络,不同的内容以及呈现方式,造就了一批批成功的项目。
纵观互联网社交发展,规模经济是其显著特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在一组特定人群中,特定目的下的社交活动里建立规模经济的社交项目或产品,是无法生存的。
相比于百万并发的全球web2社交巨头,Web3社交的规模甚至不到其一个零头。规模经济是一座大山,不能在某个场景下形成规模经济,就无法摆脱补贴到死的结局。社交网络以及内容的规模决定了社交天性和社交动机是否可以更好的实现。没有规模的产品如何帮助用户拓展社交关系?如何实现个人展示,如何与他人达到共情?
Web3的发展走向从概念提出就已经定下,一言以蔽之,就是可信的开放数据环境所支持的产业生态以及用代币支撑的金融环境。这样的环境如何孕育出全新的产业格局?以跨数据库、跨组织的底层信息支持,自由选择前端的,可组合插拔式的社交界面是Web3社交的独特优势。代币是web3的典型特征,用社交支持代币发行,以代币量化的权利互动为内容核心,组织社交关系的场景是web3社交的独特应用场景。
近年来,Web3行业为了在局部社交市场获得规模优势,真的是费劲了心机。
本章节只想证明Web3社交是一直在进步的,进而想说明,行业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持续进步的技术,把我们不断推近行业爆发的奇点。
源于Web3环境为创业者提供的优势,社交项目的发展呈现两个平行的发展趋势:
1,如何发展去中心化的社交技术标准
2,如何用社交建立代币共识
如果我们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的信息输入,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么,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权力就是无比巨大的。我们不敢想象把这股权力交给公司和政府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失守了社交信息的主权,我们也就丧失了认知和选择的自由。剑桥数据分析公司主导的Facebook个人信息泄露门告诉我们,我们的意志是多么容易被操纵。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是多么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数据主权。因此,在未来去中心化社交技术解决方案是刚需。
要实现去中心化社交,必须在通讯协议、数据以及应用上作出突破。区块链为达成全局共识采用的通讯技术不一定适用于去中心化社交的通讯。因此,在STEEM的经验之上,新一代的Bluesky、Nostr、Lens、Farcaster等项目,都给出了自己的去中心化社交协议。通过放弃一部分数据的去中心化属性,所有协议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任何一家协议上,模仿web2的社交工具都不再是问题,甚至因为实现了去中心化,用户的自主性更强。用户有权力在系统内维护自己的无形资产。可是,正如前文所说,Web3的业务面临多么巨大的规模劣势。
技术不是问题。如何搬开通往成功道路上,规模经济的大山,是所有提出解决方案项目方所面临的挑战。为了穿透这种劣势,代币激励短期内成为了绝大多数项目最直接的手段。
代币的诞生,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所有的web3用户从踏入行业的一刻起,便被迫面临复杂的金融环境。而对项目方来说,采用代币是可以拿用户的欲望充作补贴,降低项目的运营成本。
代币激励的革命在社交环境下面临两大困境:
1,社交内容主观价值难以判断,代币激励有效性存疑。
2,代币激励面临女巫攻击。
这两个问题时至今日并未彻底解决,我们引入一个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
STEEM blockchain可以算作整个Web3社交行业的先驱。时至今日,不仅仅它提出的很多理念和结构设计依然为现在的项目模仿和借鉴,而且孕育出了一批区块链应用的团队以及项目。2016年,STEEM blockchain最初在代币激励内容、代币激励真人策展、数据可用层、账户分层安全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创新尝试。
建立在STEEM blockchain上的应用是一个社交媒体,媒体的内容质量由以代币质押数量为权重的用户决定。在项目初期,项目创始团队无论在声誉上还是在质押代币的数量上都呈现绝对的优势。那个时候基于代币质押权重的内容生产和过滤推荐是有效的。和绝大多数采用代币激励的项目类似,巨大的财富效应会引来蜂拥的女巫。然而STEEM blockchain的代币质押包含惩罚权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免疫女巫攻击。
这种有效性是建立在资产和权力中心化和共识坚固的基础上。当创始人BM出走,创始团队分崩离析,项目卖给了名声狼藉的孙宇晨后,发生了共识崩塌。前期,共识崩塌导致更多的个体选择了女巫攻击的方式获利:持币用户相互点赞,代理挖矿横行。后期,当算法推荐系统和AIGC技术成熟时,这种基于代币加权投票的内容生产和推荐系统就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现在的顶流社交媒体已经做到了用户内容千人千面,这种精细化的内容精选是人力资源+单纯依靠内容标签的内容排序推送所无法企及的。
STEEM之后很多项目都用发行代币加速平台的规模扩张,像Torum,BBS,凡事想做规模的,都采用代币激励。当然后期也有像Lens protocol那样用预期白嫖的。这些激励违背了社交的“非金钱回报”的要素。实验表明:外部物质回报会降低内在心理的回报,这让社交内容中掺杂了非社交内容。社交链接就是信息通道,社交平台的价值在于汇总社交通道内的信息。而这种掺沙子的激励导致的反而是社交效率变低。让一个本来就信息匮乏的信道还要面对更多的噪音,没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像Farcaster上的Degen,一部分代币通过打赏送出。这是用Meme代币激励社交项目web3独有金融功能(而非内容创作或推荐),通过引入加密社交的金融属性,创造财富效应,引发生态繁荣。一个平台只能有一个代币,但却可以有无数个Meme代币。Meme代币可以扑街,但平台代币不行。用Meme代币助推社交项目,将成为一种更优越的代币激励平台项目技巧。Degen的财富话题配合Frames上的创新可能性,让越来越多的建设者参与到farcaster上来,引发了Farcaster的生态繁荣。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场经典的运营战役。这场运营所带来的生态涌现不可忽视。到目前为止,生态上已经产生了包括NFT存钱罐,各式流媒体(语音聊天室,短视频,动图),发射平台等工具。虽然,我没有发现Farcaster突破Lens的业务边界(当前的行业瓶颈)的迹象,但这种涌现值得重点关注。
Web3主打一个去中心,放在商业里就是去垄断。
Web3社交的起点应该在2016-2017年。那时,Web2社交产品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在上两个周期,社交项目都在打内容自主的叙事。各种项目在尝试做内容“上链”,并且在内容“上链”的基础至上,可以做内容资产化的工作。
诞生于2016年的STEEM,因为项目团队分崩离析,开发进度落后。虽然,在项目上线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内容上链。但本身没有EVM环境,无法运行智能合约,在2020年开始的DeFi summer以后就逐渐掉队。内容上链的头把交椅让给了Mirror。Mirror的卖点在于,它给了一个算是友好的文字内容编辑环境。用户可以用钱包签名发布自己的文字内容。内容上链、无人可以篡改。其他用户可以订阅和关注某个账号。并且可以将内容铸造成为NFT,在NFT市场交易。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持续运营,流量是有所下降,不过一些Degen玩家依然用该项目发布一些内容,展开一些内容NFT的铸造活动。
Mirror是一款优秀的web3产品,其设计贯彻了极简主义精神,并且将可信且开放的数据库用到了极好。任何人可以通过钱包签名对互联网上的内容数据确权。确权后的内容可以发行NFT,在EVM环境下的NFTfi环境下交易。Mirror的用户流失本质上是1,相对于传统Web2内容运营商,不仅仅运营能力不够,而且,本来文字内容,尤其是长篇大论,就缺乏流量,是垃圾文化时代的弃子。同时期,也有项目从声音和视频着手做内容上链。不谈内容激励的无效,超大的数据量就让项目运营成本难以为继。
做内容生意,就是做媒体。要么你有好内容吸引用户,要么你有庞大的用户,吸引好内容。单纯给出一套技术解决方案是无法成为一个生意的。
在2023的年底,又有一个基于内容的项目横空出世。Bodhi,也是一款极简主义的产品。Bodhi受到Friend tech的启发,不再按照统一价格铸造关联内容的NFT,而是采用了bonding curve技术分价格销售,销售的越多,价格越贵。还有将CloudBit这样强行把web2的内容复刻在区块链上,生成NFT资产。类似的项目还有不少,他们都试图将内容转变为可确权的资产。但他们无法改变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可以确权,但内容承载的信息却很容易转移。甚至直接盗取内容、施行侵权的情况下,内容上链对于提高违法成本于事无补。因此,直接以内容为价值锚发行资产暂时还没有很好的案例。
让市场对内容资产化不敏感的另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时间不对。虽然理性告诉我们个人信息价值是昂贵的,但用户其实并不是那么在意自身的内容主权。
STEEM的出现,鼓励和启迪了一批区块链项目。STEEM的主要创意之一,是用代币质押数量加权的投票为内容排序,建立列表。这种创意在随后被不同项目反复借鉴。
一个更倾向于内容推荐的项目:Yup,以社交插件的形式存在。通过发行代币,激励用户通过这个web3的插件与内容互动。利用这些互动信息,加上代币质押权重,将其他Web2平台上的内容复置,重组在自己的列表下。
Wormhole3也是一款内容推荐类型的插件。不同于Yup,它支持用多种代币作为内容推荐的激励。整个激励过程完成了代码实现。不同的激励代币在Wormhole3的官网上拥有独立的标签列表,实现了内容推荐的多元化。在Wormhole3的模型里面,假设持有不同代币的人属于对应的社群,代币质押的数量决定其在社群频道内的话语权。一部分代币的分配权力也由话语权控制。
包括Matters,Torum,BBS,币乎等一系列做以代币激励内容列表式推荐的项目,纷纷走向的失败。本质在于通过代币激励的列表式推荐无法捕获注意力。在注意力市场里,上一代的简单排序+标签分类的内容推荐已经很难与智能算法内容推荐相抗衡。而作为广告系统,Web3项目为了追求去中心、程序化,未成熟的算法对广告位的定价其实没有web2的专业算法更精确。广告市场的垄断性,并非像中心化交易所那样强。因此,包括像QuestN,RSS3等项目利用数据影响内容分发的项目最终也纷纷转向。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哪怕是用低成本的代币激励,也必须是激励先进的生产方式。Phavor依然依托web3的数据库做跨数据库的推荐中间件,不过流程和方案更加抽象。内容推荐系统是任何一个社交媒体所必要的部件。代币激励不是web3推荐系统的关键,但持币结构和链上行为是。链上数据参与系统决策是Web3与Web2推荐系统的本质差异。相比于空投,链上社交交互成本极低,因此诞生了女巫套利攻击。
用代币控制内容推荐,其背后的权力逻辑是:注意力由组织掌握而非个人掌握。我个人认为:根据组织需要分配内容是像钉钉、飞书那样的组织工作通讯平台。与其说是社交工具,不如说是DAO的工具,所有的投票体现的是权力。无需信任地管理组织的权力无疑是区块链乃至web3的优势,现在市面上所看到的基于组织(平台或者社群)的内容推荐激励
普通人爱用的社交工具已经由针对个人的注意力方案所取代。当前任何一个新一代的社交媒体都是针对个人进行内容推送,根据个人每时每刻对内容的好恶调整推荐内容。如果我们推崇1V1的内容推送,那么链上信息应该更多作为内容和用户的标签原始数据。
这里要提到BlueSky创造的“订阅流生成器”。它是一种推荐算法与通讯协议的结合方式。任何人可以为通许协议提供自研的推荐算法。用户根据需要,订阅自己喜爱的推荐算法。
Debank的社交模块非常有潜力。虽然,很多人都把Debank作为一种数据工具在用,但它推出的badge,账户展示结合stream达到了很多专心做badge项目所无法企及的行业高度。那些长期玩NFT的玩家说的关于NFT的信息肯定比其他人重要。一个根本根本不参加DeFi的用户如何能够给别人DeFi指引。当链上的活动越来越多,通过账户将链上行为作为数据源修正用户数据以及内容数据,会提高整个内容推荐系统的准确度。Debank现在缺乏有效的推荐系统,其前期的积淀将有助于其占领推荐系统的高地
总体上看,去中心化社交发展现状是
1,代币激励规模的策略并不顺利,目前没有找到能突出规模优势的独立用户群体。
2,内容上链,用户自主自己的社交资产,在没有规模的情况下,用户并不在意。
3,内容推荐系统持续发展,经过多轮迭代,露出一点曙光。如果我们能做一款社交产品,更好的服务于有链上交互的用户,将是去中心化社交项目落地的第一步。
在Web3的用户里,寻找我们web3社交独有的规模优势,我看行。最大的优势是代币的介入,不仅仅引入了金融,更重要的是基于代币可以形成全新的关系以及互动的可能性。
这里面,提两个积极的苗头:
TGbot:将交易直接引入社交。社交与交易无缝衔接,非常适合于用户按头买币的交易习惯。多说不如多做。以前的线上的行为无法成为社交的互动,而现在可以了。
Farcaster:将资产发行引入社交场景平台,关注Farcaster上的投资者,与其去twitter寻找Alpha,不如直接在Farcaster里进行交流,组建社群。更多的团队愿意将项目迁移到Farcaster,项目的涌现正在发生。
Web3社交的另一条进化路线就是利用社交进行发币。对项目来说,币是一种融资手段。而对于用户来说,币未必不是一种产品。 币是一种金融产品。发币本身是很容易的事情,困难的是如何让市场建立代币的价值共识,如何让代币具有流动性。
如何让市场认可代币的价值,这是每一个项目方都想了解的加密炼金术。历史的经验给出了三个配方。
注意力代币化:
注意力代币化既是Meme币的秘方。如何能够创造注意力,创造代币注意力的要素:内容、KOL、社群和财富效应。其中前三点都与社交有关。无论是Farcaster的frames框架将社交带货(代币)直接植入平台,ERC404采用的图币一体(内容与代币直接融合),Donut尝试的铭文推荐关系上链,都是从个个技术层面去增强发币的Meme含量。
Meme代币的共识好建立,但是难以持久。不考虑外在环境,Meme代币不存在消费者,Meme代币建立的是资产的流动性,除非Meme代币上线中心化交易所,从无主代币变成有主代币(中心化交易所必有做市商),否则当注意力峰值过后,Meme代币就会陷入难以挽回的价值与流动性的双向螺旋塌陷。
社交关系代币化:
如果说Meme,这种文化流行价值挂钩代币价值让普通人感到虚无缥缈,那么将社交关系的价值注入代币就是脚踏实地。哪怕不谈web3、互联网,在经济学里,“关系”也是一种资本。社交关系资本代币化是水到渠成的考量。
最早让我关注到社交关系代币化的是DAO。DAO项目对DAO的定义比较宽泛,市场普遍的认知里,会把DAO矮化成为用代币机制治理的圈层组织。持有我的代币就是我的人,持有不同的代币,不同数量的代币就赋予不同的权利。代币所附着的就是这个组织中的权限。无论是兜售高端人群价值链接的FWB(获得身份要依靠申请审批制度,还要花一笔钱),还是围绕优质投资信息的月鸟DAO,都是从社交关系的许可入手,建立代币的价值。这个周期崛起的Friend.tech也是沿着这条脉络做探索。相比于传统组织建立庞大的组织体量,Friend.tech专切小规模组织市场。从它的bonding curve的报价看出,一个群组超过200人以后,每增加一个会员的成本都非常高昂。这与前期通过NFT 铸造+挂单模式建立的动则千人的组织相比,规模小了很多。
内容代币化:
内容代币化与内容协助注意力代币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化代币强调代币与内容产权的关系。从Mirror,Paragraph等上一代产品到到目前的Lens,Farcaster,从来没有放下对内容产权的资产化功能。从技术的角度上看,这个功能非常的简单。现实里却没有人应用。版权是一个RWA的事情。这个产权是从链下到链上的。当链上产权存在大量不确定的时候,当链上产权只会增加维权成本的时候,这些功能就是摆设。只有当大部分的确权业务向区块链迁移,维权路径成熟,规模效应发挥,内容代币化才会展现出经济价值。
内容代币化也没有财富效应,无法用财富效应加速产业成熟。在AIGC泛滥的全社会,内容并不稀缺,稀缺的反而是注意力。缺乏稀缺性就阻碍了财富效应。
Bonding curve 虽然不是基于社交的创新,但Bonding curve解决了小规模项目的流动性成本问题。由Friend.tech提出的陡峭版的bonding curve,不谈造就了小规模资金下的财富效应,确实大幅境地了个人代币提供流动性的运营成本。因此,我们能看到很多项目都在各自的领域尝试全新的价格曲线。形成小影响力的案例有一些:比如Bodhi做了对内容估值的Bonding curve,DeBox做了社群发资产的Bonding curve。
虽然,Friend.tech(FT)运营节奏的问题,导致后期的注意力被farcaster所夺走。但Bonding curve的影响是深远的。FT的尝试让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的代币应用场景,总会有更适合的Bonding curve。任何一条bonding Curve都有利弊,要结合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的曲线。Friend.tech的V2也顺应这样的共识,一方面尝试对多中心,网状式的社群发行资产(club),一方面添加了一种更陡峭的Bonding curve。
Pump.fun相当于发明了分段式的Bonding curve,当筹资不及2万U的时候,采用一条陡峭的bonding Curve,在筹资到达2万的时候,直接跳转到常规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这也是一种流动性供给上的创新。
综上,两个周期一路走来,Web3社交已经在多个领域多个角度展开了丰富的实验。
两个周期一路走来,Web3社交虽然在崎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失败。但是,进步依然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的前端,从PC端跳转到移动端,从APP转变为了渐进式的Web应用。钱包登陆从助记词走向了MPC和抽象账户。用户登陆web3社交的门槛越来越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进步不仅让记账成本几何倍数的下降,交易达成的时间也可近乎于立即达成。社交协议层的建设者为了实现去中心化社交可用,甚至主动搭建适合自身特性的layer3,按照信息的可信重要性决定信息的去中心化程度。网络的扩容直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从文字到多媒体,网络也可以接受更多用户的并发信息。
嵌入式社交场景也是行业尝试的创新。因为是开源项目、开源数据库,自带无需许可的乐高般的组合性。我们已经能够把任何的交互嵌入社交中去(比如我们可以在社交里直接进行NFT买卖,社交数据),也可以将社交嵌入任何的交互中(在一个游戏里植入另一款社交工具)
我们在中间件上也做出了不少成就,各种链上数据的整合、分析、标签化,基于博弈论的代币行为管理,丰富多彩的流动性提供方案。
相比于上一个周期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工具更加完善,Web3的原住民不断增加,更接近用户理解的Meme代币,NFT已经用一个个波段不断地教育着潜在的用户。
社交创新不是死路一条,每个时代总是有挑战者。比如像最近推出的ReelShort,主打用狗血剧情的短剧吸引用户。让一个主播,一个MCN,一个传媒公司可以低成本地打造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有合适的推荐算法为其导流,形成联邦式的网络结构。
这么讲,干巴巴地,没有什么画面感,让我们结合流量密码,我心目中的蓝图。
前文的论述,都是中规中矩地基于Web3行业下的社交发展。放入到整体的社交产品竞争格局里,包括用社交发行Meme币,单纯得犹如处女。我来给乖宝宝们展示展示我所看到的社交场景。
从流媒体出现以后,我们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基于文字和图片类的纯社交平台了。
就算是在流媒体中,也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最顶流的短视频平台里,我们看到的是些什么内容?霸道总裁爱上我,深夜大摆锤,一人我饮酒醉。你再看看Farcaster,STEEM,Mirror 上有一个说人话的内容吗?但凡为了消遣,不是为了点Web3的理想和狗屁的空投收益,我一秒钟都不愿意浪费。是的,Web3社交发展树点偏了,但不是技术的锅。技术massive adoption的阀值正在被接近。想要让web3社交的massive adoption,就要替web3社交接上内容这条大腿。
我们原来以为的引入内容,是我们给内容的创作者空投,给一帮不能创造流量内容的创作者大量的激励,美其名曰打破平台垄断。实际却是1%的超级KOL创造90%的流量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在社交领域,一些细节的技术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举个例子,如果某一天Tiktok说要用自己研发的钱包登陆,用MPC亦或AA没有那么重要。谁有流量,谁就是王者。谁拥有能够创造流量的内容,谁就拥有流量。有没有一种可能,行业的组织方式不是由技术导向的协议、项目去运营一个类似“web2”的平台,而是每一个内容创作者居于一个小经济循环的核心地位,它自由地选择适合于自己内容业态的协议和工具,然后将所有的协议和工具更有机地组合起来,让其他社交参与者通过代币参与到自己的经济循环里。
这种典型的粉丝经济,在现实生活里其实早已经有了雏形:
一个高级的“异性情感按摩师”可能同时拥有twitter账户,TG群,Onlyfans和Pornhub的频道。她们在消费者面前的商品定位不是简单的提供性需求的hooker,而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性幻想的SEX dream solution provider。这些工作者,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通过售卖自己的限制级短视频、直播时长引导付费习惯,然后在女友体验,角色扮演的服务里流量变现。社交、媒体为这些人提供了数倍的劳动增值,同时,由于自媒体带来的流量,为其摆脱平台剥削提供了帮助。
再举一个更近的例子,日本有一个艺人直播带货平台叫Zaiko。平台本身也采用了去中心化技术,艺人可以通过平台发行NFT。平台也为可以发行平台代币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平台的创始人在该项目之前就是持续成功创业者,前一份事业与日本的很多艺人建立了业务往来,所以Zaiko根本不缺用户。如今Zaiko一场直播的带货能达到上百万美金。去中心化技术,早已从另一端开始改变我们的社交业态。
我们一直讲夺回平台对内容价值的垄断,最直接的方法,是让内容建立平台,平台之间通过第三方策展或推荐工具去形成链接。让我们来畅想一个web3可能的蓝图。
某资本花大价钱请到一个爽文写手,写狗血剧本《重回2010:我在币圈掀波澜》,把这些多巴胺、荷尔蒙的流量因子加进去。不等剧本写完,高调宣称编剧爆仓跑路。随后项目继续推进,开始拍剧。为了规避监管,项目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媒体(比如farcaster+livepeer)解决方案,并对早期的观众进行内容代币空投。持有一定代币的用户可以影响剧情走势,可以参与投票决定新的角色演员,可以早一步看到新剧集和得到各种周边。对于某些地区,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在剧中通过frames出售主角的同款时装、房产等定制化产品,剧情中的主角都有自己的粉丝代币,在friend.tech或者其自建的粉丝系统中沟通,如果需要什么聊天服务、独家视频、伴游等服务,单独再谈。剧中的激情视频,需要用对应的粉丝代币+内容代币去解锁。剧情中,发行的新币,同步在现实里以pump.fun发售。属于这个剧的独立流媒体通过Tako,phavor等策展工具去出售、出租自己的外溢流量。这些短视频经剪辑合规后同步在Web2平台上映。
作为一个Web3的用户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社交体验会有多好。我们看剧就能得代币,用这些代币去增加剧情中的我们所持的Meme曝光,操纵流量获得收益。支持我们所喜欢的演员,与我们喜欢的演员面对面、负距离沟通。甚至能把自己塞进剧组做一个无足轻重的群演,满足自己的cosplay欲望。这种体验,不是没有参与感的Web2所能达到的。
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更便捷的登陆,更低的内容存储成本、更低的延时等技术的支持。
Web3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也不是拯救世人的弥赛亚。Web3革命的底层是自由主义。赌博无错,付费交友当然也无可厚非,看看上瘾的小短片更是人之常情。上帝给人选择,我们Web3也是为了提供更多的选择。宽门、窄门,地狱与天堂,都在人们的一念之间。我们web3的使命,是把被中心化夺去的权利还给每一个自然人,不用给自己加戏,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人。
Web3社交不是Scam,但Web3也不是小孩子玩的过家家般的实验。(即使是我的Web3社交构想也被某些朋友笑称典型的过家家,但行业的成功就是在这一次次可笑的失败中爬出来的。)
当前,web3社交的困境一方面来自于技术的不成熟,我们的成本还没有降到足够低。相比于web2,我们的推荐机制还犹如一个婴儿。另一方面,我们即高举尊重创作者的大旗,在行业的组织形态上,却依然以技术平台为核心。社交一定是围绕人性的,单单尊重人性是产生不了冷启动的流量的。因此,从内容借流已经成为了行业通用的手段。我预计:未来的社交媒体是以内容发行方为核心,围绕用户以及关联服务提供商。
此外,我们对如何采用Web3技术,增强用户社交的交互性还没有得出结论。交互性是Web3社交除了自主性、抗审查外重要的属性,如何用好交互性,提升用户的社交体验,将会是未来Web3社交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寻找内容与社群在去中心化技术搭建的新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交互,将决定Web3能否聚集流量,能够真正落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