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请拥抱真实的资讯与使用者,警惕阴谋集团

真实的影响力与真实的反馈,才能让我们进入正向循环。回顾 2024 年,希望 2025 年所接触和所创造的,都是真实的,对行业有正向价值的东西。 (前情提要:比特币有望破20万美元!金融时报2025全面预测:川普发动关税战、俄乌停战、美股七雄成长放缓..) (背景补充:Galaxy 2025 加密货币大预测:比特币年底冲上18.5万美元、ETH突破5,500、DeFi大爆发…) 貌似所有人都对 2025 充满期待,市场原因,热点原因。专案方、韭菜、KOL、VC… 所有人都准备大干一场。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但我开始警惕,当所有人都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要「被」大干一场。 回顾 2024 年,我希望 2025 年我所接触和我所创造的,都是真实的,对行业有正向价值的东西。 真实的资讯:资讯茧房无处不在,我们追求的不是更多的资讯,而是真实的资讯 不要迷信单一渠道 今年第一次让我深刻意识到这件事情就是美国大选。如果你只看 Polymarket 你一直会觉得川普稳赢,中间的波动会让你始料未及。 如果你只看「某些美国党媒」,你又会觉得哈里斯还是有胜算的;而资讯渠道再换成推特,你会发现推特上全是川普要赢的讯息。 资讯没有对错,但都又有狭隘。所以,当我们仅用推特去评估一个专案热度、口碑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去看看链上资料、社群的讨论、与人交流等等。 丰富自己渠道,让自己接收的讯号更多元。 逃离 KOL 的偏见 今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 ai16z 的讨论,我机缘巧合的从一开始跟到了现在。 有好的,有坏的。比如在一开始时,创办人的口无遮拦,让不少人开始担心自己的持仓,大如 Ansem, Him 这种级别的 KOL 也在公开 FUD ai16z。 在 eliza/Eliza 大小写之争上,不同 KOL 持有的意见也非常不同。 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批评一个专案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所有的观点脱离逻辑,而变得情绪化和固化,就是带有偏见的。 在这期间,如果你仅仅是看那些一直 bullish ai16z 的人,你会觉得专案的问题不值一提,当然你也需要承受那段时间的抛压。 同样在这期间,如果你只 Follow 那些不管 ai16z 怎么变好,都还在 FUD 的 KOL,你接受的资讯也永远是负面的,这也将让你错过 10 倍甚至百倍的收益。 KOL 没有对错,只是每一个 KOL 都是一个资讯茧房罢了。他们的品质有好有坏,但因为是个体,所以一定带有自己的固化认知甚至某种偏见。当你在调研某个专案的时候,不要忽视那些身边对某个专案有真正深入研究的的朋友。 警惕阴谋集团,你的小道讯息都是「亏钱讯息」 很多朋友都在推特上分享过,自己拿到的「小道讯息」80% 以上都是亏的。 我也一样,不是跟你分享「小道讯息」心有恶意,而是因为大家都是 Play 的一环。 你不知道讯息的真实性(会不会拉); 不知道讯息的有效性(要拉到哪里); 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个同样知道这个讯息的人(买点够不够低); …… 这些讯息「失真」的概率都太高了, 以至于让这些「小道讯息」到你这里都变成了「亏钱讯息」。 真实的使用者:拒绝虚假的资料繁荣,流量很重要,但不要流量成瘾 行业的流量变得更虚假,我们需要真实的影响力 不管是推特粉丝、网站流量,还是 AMA 人数,假流量越来越多,也养活了很多周边的「贩卖流量」的服务。 对于我自己的工作来讲,体会更深。 媒体的影响力,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素,很多对行业不了解的人,一般就是直接通过一些第三方工具,从流量角度判断这个媒体是否值得合作。 这也直接导致「买流量」,引来「生意」,变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任何一行都是如此。 但是「买来的流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影响力」; 引来的「生意」也并不能为他们带去「好的效果」。 在这个回圈里: 平台要去买流量,让自己看起来影响力很大; 专案方需要好看的流量,证明做的事情是有效果的; 不同的平台相互竞争,买流量的成本逐渐提高; 流量变大,表面的效果变好,行业进入虚假繁荣,只有财富真实的转移到了「流量服务商」。 我愿称这种现象为「流量成瘾 TrafficSick」。一旦沾染上了,就会越陷越深。 如何去判断真实的影响力? 尝试与真实的人沟通,与行业内不同的角色交流,问问他们怎么看待某个问题,有没有看过某个内容,有什么评价等等。 这也是去年一年都去参加很多活动的原因,只有真正的与不同的朋友线下接触,交流,我才知道大家究竟怎么看待我们,大家现在都在讨论什么,社群现在是什么氛围,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使用者真正感兴趣的等等。 真实的影响力与真实的回馈,才能让我们进入正向回圈。 不要怕流量低,不妨先打造一个有情感的小众社群 以前在做广告的时候,一直被一个观点深深影响: 每个人的底层一定都会有一些共性,以至于不管你做什么,只要这件事情是「你被真正感动的」「你自己深深认可的」,在世界的某一端,一定就会有人跟你会有同样的共鸣。 就像是听音乐,「小众音乐」永远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永远是有市场的。 所以从市场角度,解决的问题其实很清晰: 1- 你在做自己真正感动和认可的事情吗? 2- 你把这件事情传播的足够广了吗? 对于 Web3 来讲,虽然我们的市场在越来越大,但好处是,我们的流量并没有很分散。使用者在哪些区域、使用哪些社交软体、你的竞品是什么,数都数得过来。 Loyal Member 一定是被你的某个「极端的概念、想法、态度」等吸引。只要你找到他们,他们就会因你而来,并开始聚集,进而形成社群。 不需要很多人,因为这几十个人,可能比几万个人的效果都好的多。所以,我们不要担心流量不行,而是担心我们做的事情到底能不能真正的吸引人。 真实的创造:当 AI 普遍成为所有人的创作工具,什么样内容才会吸引人? 今年除了对于 AI Agent 等概念的炒作外,AI 作为一种工具也在大大提升我们的生产力。但现在大家普遍会评论的一个点是:这个东西 AI 味好重。 不管你有没有发现,你都会逐渐发现的是: 你看到...

查看原文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