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分层生态系统的缓慢诞生:当今 L2 激增的根源

进阶12/18/2024, 5:03:33 AM
仅在过去一年,比特币 Layer 2 解决方案上的总锁仓价值(TVL)就激增了七倍。从零到 12.5 亿美元,仅用了三年时间。那么,比特币作为一个缺乏 DeFi 和智能合约的区块链,是如何引发这波增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比特币现在是否已经准备好承担这一切?

比特币规模庞大,价值超过 1 万亿美元,根植于安全性、去中心化以及其难以复制的特性。然而,多年来,这种价值一直未被充分利用,因缺乏基础设施而受限。

介绍

比特币起初非常简单——这是必要的。在其大部分发展历程中,比特币的用途仅限于挖矿和交易。但在过去两年中,这种简单性开始发生变化。虽然主链仍然保持简洁,但其上逐层构建的生态正在将比特币转变为一个更具多功能性的存在。

仅在过去一年,比特币 Layer 2 解决方案上的总锁仓价值(TVL)就激增了七倍。从零到 12.5 亿美元,仅用了三年时间。那么,比特币作为一个缺乏 DeFi 和智能合约的区块链,是如何引发这波增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比特币现在是否已经准备好承担这一切?

谦逊的起点2008-2010

2008年8月18日,比特币官网 Bitcoin.org 被匿名注册。仅74天后,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阐述了一种无需信任的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到2009年1月3日,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被挖出。

比特币的诞生十分简单:挖矿、发送、接收和验证交易。它的真正革命性在于其去中心化和无需信任的设计,这彻底颠覆了传统货币的运作方式。

一年后的2010年,比特币首次在现实世界中产生影响,1万枚比特币被用于购买两块披萨——证明了其价值已超越数字领域。但比特币的潜力才刚刚开始被挖掘。

轻量改进:2011-2012

在比特币推出后,它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2011年和2012年,比特币的用户数量、算力和文化影响力有所增长,但功能上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发布的0.3和0.4版本更新仅限于漏洞修复和安全性改进。

然而,比特币周围的创新逐渐涌现。爱好者发现,与CPU相比,GPU在挖矿效率上高得多;个人开始在比特币网络上构建无需信任的市场,用比特币交易商品和服务;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比特币的代码可以被分叉。最显著的例子是莱特币(2011年),一个基于比特币代码构建的币种,但具有更快的区块生成时间和不同的哈希算法,被定位为“比特币的银子”,尽管它并不是真正的Layer 2。

直到2012年,才添加了第一个重要的功能:P2SH(支付至脚本哈希),这使得更复杂的地址成为可能,为多签名钱包奠定了基础。这虽然不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但标志着比特币走向更广泛、可编程未来的第一步。

第一个元层 2013-2014

随着比特币的快速增长,显然需要一个更正式的系统来提议变更。比特币不再是一个爱好者项目,而是正在发展成一个严肃的经济实体。2013年8月,BIP系统(比特币改进提案)被引入,允许任何人提出改进建议,为比特币的协作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年,比特币迎来了第一个“元层”解决方案——我们现在称之为Layer 2(虽然当时并没有使用“L2”这个术语)——Mastercoin的推出。Mastercoin旨在扩展比特币的功能,计划启用自定义代币、基础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以及条件智能合约。它甚至引入了锚定资产,这也是稳定币的早期雏形。然而,由于其复杂的实现方式,采用进展缓慢,因为它需要将数据嵌入到像OP_Return这样很少使用的字段中。

虽然Mastercoin本身未能成功,但它演变成了Omni Layer,成为跨链的桥梁。最著名的是,Tether(USDT)——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稳定币——最初就是在Omni上发行的,这一时刻成为了加密货币历史上的关键节点。

2014年,以太坊通过ICO启动,旨在构建智能合约和可编程性的平台。随着以太坊、Lisk和Waves等平台开始扩展去中心化金融(DeFi),对修改比特币或在其基础上构建的兴趣逐渐减弱。比特币的区块链过于僵化,难以操作;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那些能够本地支持去中心化应用的更灵活的平台。

扎根 2015-2016

到2015年,比特币拥有约200,000个活跃地址,但其性能开始放缓。尽管进行了扩展努力,但其核心设计限制了改进。真正的可扩展性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或引入“元层”。

2016年,闪电网络白皮书提出了一种Layer 2解决方案,用于更快的链外交易。闪电网络允许用户开启支付通道,并将多个交易捆绑在链外处理,仅将最终结果结算在链上。这减少了费用和区块空间的使用,同时保持了比特币的结构完整。尽管不像现代汇总那样是一个真正的Layer 2,但闪电网络承诺能够实现比直接在主链上交易更接近即时且更便宜的交易。

在同一时期,Rootstock(RSK)被提出,旨在通过RBTC(智能比特币)将智能合约功能引入比特币,允许比特币在智能合约环境中使用。然而,随着以太坊、Lisk和Waves等智能合约链的崛起,RSK并没有直接解决比特币的拥堵问题,因此在初期并未受到太多关注。

闪电网络稍显迟到 2017-2018

到2017年,活跃的比特币地址激增了250%,而平均交易费用在两年内暴涨了700%,仅从1月到6月,就飙升了1400%。在那个时刻,很少有人关注像智能合约这样的新功能;像Rootstock这样的项目被迫退居次席。大家的关注点只有一个——用户只希望他们的交易能够成功完成,而不会遭遇高昂的费用。

由于闪电网络尚未投入使用,比特币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最终导致了首次重大硬分叉:比特币现金(BCH)和比特币SV(BSV)。这些分叉除了增加区块大小以减轻网络负担外,几乎没有做出其他改变。BCH将区块容量从1MB扩展到8MB,缓解了链上拥堵,但以牺牲去中心化为代价。BSV进一步扩大了区块大小,达到了256MB。这些分叉是在牛市的紧迫感中诞生的,无论代价如何,都要解决问题,体现了当时主流观点——扩容应该发生在基础链上,而不是通过二级“元层”。

到2017年12月,比特币达到了19,000美元的历史最高点,但到2018年3月闪电网络上线时,比特币价格已经下跌了40%,交易量也有所下降。尽管如此,闪电网络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它的逐步开发和顺利推出取得了成效,几乎没有出现漏洞或安全问题,爱好者们迅速接受了它。然而,由于比特币价格下跌,交易量减少,很难明确闪电网络在缓解网络拥堵方面的具体影响。 \
\
尽管闪电网络有效地作为Layer 2解决方案运作,但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交易捆绑工具,而非一个拥有独立链的完整L2。与此同时,Taproot升级被提议,提供了隐私、灵活性方面的改进,并为更复杂的Layer 2解决方案铺平了道路。然而,与闪电网络不同,Taproot的影响并未立即显现——尽管它为未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但并没有直接解决费用和拥堵的紧迫问题。

加密寒冬 2018-2019

从2018年到2019年,比特币经历了另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 reminiscent of 2011-2012。闪电网络逐渐获得关注,提升了比特币的可扩展性、哈希率和节点网络,尽管更广泛的开发仍然处于低调状态。在加密领域,价格和活跃度急剧下跌,仍徘徊在2017年高点的阴影下。然而,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链,特别是以太坊,铺垫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即将爆发的基础。

此时,一个新的共识逐渐形成:比特币是数字黄金,是价值储存工具,而以太坊则是一个全球的、可编程的计算机。比特币作为基础设施的文化角色得到巩固,最适合作为价值桥梁,而非灵活的平台。

去中心化金融的爆发与NFT星云 2020-2021

从2019年的平静中走出,2020年迅速掀起了创新浪潮。智能合约平台的多年基础工作为Curve、Compound、Balancer、Yearn和Sushiswap等新兴DeFi协议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重新定义了DeFi的可能性,将金融转变为一个可组合、相互连接的系统。

到2021年,NFT成为主流,OpenSea仅在3月就录得了惊人的20亿美元交易量。但伴随着这股热潮,类似于2017年比特币的情况,Ethereum在需求暴增的压力下也出现了困境,交易费用飙升至每笔交易超过1000美元。这种拥堵推动了用户向Layer 2解决方案转移,就像比特币的局限性曾促使硬分叉一样。

这一平行局面难以忽视——历史的重复,但有一个关键区别。这些新的L2解决方案比2017年反应式的比特币硬分叉更为复杂。2021年底,Optimism和Arbitrum的发布提供了有效的可扩展解决方案——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扩展了以太坊的能力,迅速成为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EVM催化剂 2022

随着资本开始从以太坊主网流向Layer 2解决方案,同样的趋势也开始在比特币上显现,用户转向其传统的L2——Rootstock(RSK)。尽管Rootstock自2018年底以来便已存在,但直到更广泛的加密社区真正意识到L2的潜力时,RSK才找到了自己的步伐。随着大量价值锁仓在比特币上,且DeFi在其他平台上爆发,”比特币只是数字黄金”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Rootstock提供了将DeFi引入比特币的途径,从2021年7月到12月,Rootstock上的锁仓总价值(TVL)增长了400%,用户纷纷涌向该平台进行借贷和交换。

虽然图表显示TVL回落至较低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比特币的价格在此期间也下跌了70%。由于Rootstock的几乎所有TVL都以BTC计价,因此其下降主要反映了比特币价格的跌幅,而非用户活动或兴趣的流失。

2022年还见证了Stacks的发布,这是另一个比特币的Layer 2解决方案,采用了创新的共识机制——转账证明(PoX)。类似于Polygon,Stacks使用其本地代币(STX)支付gas费用。然而,Stacks采取了不同的 approach,更注重透明度和安全性,而不是最大化功能或尝试复制以太坊的完全可编程性。

现在的位置 2023-2024

在2023年和2024年,比特币见证了多个新的Layer 2解决方案的推出,包括:CORE、Merlin、Stacks、BSquared和Bitlayer。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Layer 2占据主导地位,TVL总值相对均匀地分布在这些平台之间。每个Layer 2都为比特币生态系统提供了不同的功能。那么,让我们看看排名前6的竞争者及其独特之处。

Rootstock

Rootstock是比特币上最古老的L2,目前在TVL中排名第三。由于其历史悠久,它具备经过时间考验的安全性,通过合并挖矿与比特币相连接——这一功能允许矿工同时验证BTC和Rootstock区块,从而在两者上获得奖励。它的长期存在也意味着更多的开发者熟悉其架构。

然而,年龄也有其缺点。Rootstock虽然旨在实现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但它缺乏新兴L2解决方案的灵活性和可组合性。同时,它也没有采用最新的创新技术,如乐观汇总(Optimistic)或zk-rollups,这些技术可以提升可扩展性。此外,合并挖矿将Rootstock与比特币的区块时间绑定在一起,限制了其高速处理能力。

它所拥有的最后一个遗留组件是一个联邦桥接(Federated Bridge)。这意味着,连接到Rootstock的桥接并非无信任的,而是由一小部分受信任的个人控制,这些个人组成了“联邦”(The Federation)。他们拥有专门的硬件设备来存储其私钥。最终,如果这些成员中的大多数遭到腐败,整个网络的比特币可能会面临风险。

Rootstock已经存在,并且可能会继续存在,但它能否在面对更新、更闪亮的链时继续吸引新的TVL和项目,仍然有待观察。

Stacks

Stacks是继Rootstock之后,比特币的第二大L2。尽管早在2013年就有了概念,但其主网直到2018年才正式上线。Stacks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共识机制——转账证明(Proof of Transfer,PoX)。与Rootstock不同,Stacks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侧链——它不使用合并挖矿。相反,它依赖比特币的区块最终性来保证安全性。Stacks矿工必须花费BTC来铸造新的Stacks区块,实际上将其与比特币经济直接挂钩。

Stacks系统中的参与者分为两类:

  • Stackers:这些人通过将他们的STX代币锁仓2周来操作竞争性竞标系统,锁仓的STX代币数量与所获得的BTC成正比。在此过程中,BTC-STX的比例被记录在链上,这使得它也能作为全球价格预言机。
  • 矿工:矿工参与这个竞争性竞标系统,以赚取STX区块奖励和交易费用。他们通过BTC转账随机选择,之后生成最新的区块并提供已预确认的微区块。

这种创新的方法,通过两方锁仓对立的奖励,有助于鼓励用户参与,并在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之间保持平衡。

与许多其他L2不同,Stacks不使用EVM。它依赖于自己基于Rust的编程语言——Clarity,而不是Solidity,重点关注可预测性和安全性。Clarity避免了运行时错误,使得合约行为更加透明,便于验证。

Stacks凭借其不同的共识模型和独特的智能合约方法,在其他顶级链中脱颖而出。是否逆势而行能够促进采用,还是会成为障碍,仍未可知——但它无疑为比特币L2领域带来了新鲜的内容。

Core (COREDAO)

Core是按TVL计算的第二大L2,与Bitlayer几乎并驾齐驱。虽然它在2023年初发布,但直到2024年其他L2爆发性增长时,才真正获得关注。COREDAO独特地挑战了区块链三难问题,旨在平衡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基于“萨托希加机制”(Satoshi Plus Mechanism)进行构建,这是一种创新的结合了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去中心化)和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可扩展性和共识)的方法。

它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作,涉及动态委托哈希算力到轮换的验证者,并委托CORE代币。算法智能选择验证者,力求在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从而实现较高的TPS(每秒交易量)和稳固的去中心化。

与Bitlayer类似,Core也使用EVM进行智能合约开发,这使得有经验的开发者能够轻松上手。它依赖于内部的CORE代币来激励用户留存,尽管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可能与比特币的核心价值观有些脱节。无论如何,Core和Bitlayer看起来都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争夺市场的主导地位。

Merlin

Merlin L2目前排名第四,仅次于Rootstock。与其他顶级L2相比,Merlin采用了更简单、更精简的方法。Merlin由ZK Rollups驱动,实质上与基于Polygon CDK的汇总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这些ZK证明直接提交到BTC链上。

Merlin专注于增强和扩展现有比特币原生资产的使用,而不是推出自己的资产。这使得BRC-20代币和Ordinal可以转移到Merlin上,并在DeFi应用中得到利用。此外,基于比特币的原生代币可以在Merlin上推出,并重新铭刻回比特币区块链上——这是一种独特的方式,使其与其他L2区别开来。

Merlin致力于扩展比特币原生资产的使用,而不仅仅局限于交易,这为其赢得了忠实的用户基础。它的“原生L2”焦点是否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或是与其他L2互补,尚未可知。

Bitlayer

Bitlayer是最新的L2之一,但已经迅速崭露头角,排名第二。这主要得益于它结合了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优势。它使用基于BitVM的分层虚拟机(LVM)来批量处理交易,通过“挑战者”系统将Optimistic Rollups与zk-proof元素结合,旨在兼顾两者的优势。

LVM设计为与EVM兼容,因此大部分Solidity代码可以轻松移植到Bitlayer,只需进行最小的修改。这使得现有协议能够轻松迁移,开发者可以在新旧想法之间工作。配合快速的无信任桥接和并行执行,Bitlayer的崛起既迅速又合理。

BSquared

接下来是BSquared,这是一个专注于账户抽象(AA)的比特币L2。AA重新构想了用户与区块链上的钱包和账户的互动方式。通常有两种类型的账户:

  • EOA(外部拥有账户):由个人使用并由私钥控制。
  • 合约账户:由智能合约代码控制,能够自主执行功能。

账户抽象将这两种账户类型统一,转化为可编程实体。这意味着用户账户可以嵌入逻辑,使其能够:

  • 自动化跨不同代币的交易和支付。
  • 批量任务,提高效率。
  • 自行实现多重签名规则,增强安全性。

传统的EOA需要小心管理私钥,但使用AA,定制化逻辑增强了用户体验,而不妥协安全性。想象一个钱包,能够自动选择最便宜的手续费选项,或者在私钥丢失时将资金转移到恢复地址——AA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对于BSquared来说,账户抽象是其核心特性。每个用户账户都像智能合约一样,提供广泛的功能,真正以用户为中心。账户可以链接到社交账户,或通过物理设备使用多因素认证(MFA),增加恢复选项。通过AA,dApp还可以与用户账户进行更复杂的互动。BSquared在L2设计上的从零开始的重构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使其成为比特币生态系统中值得关注的项目。

总结

在结束之前,回顾一下比特币的发展历程,了解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比特币最初作为一种点对点的去中心化货币,其优势在于安全性和抗打击能力。在最初的几年里,创新较为有限。2013年Mastercoin的推出——比特币的第一个“元层”——为L2(第二层)方案铺平了道路,但由于当时比特币网络的局限性,其采用受到限制。随后,2014年以太坊的推出,将智能合约和可编程性推到了前台,逐渐将注意力从比特币那种较为刚性的设计上转移开。

多年来,比特币一直专注于作为价值存储,而以太坊则发展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计算机。直到2017年的牛市和随之而来的扩展性问题,比特币才经历了第一次重大分叉——比特币现金(BCH)和比特币SV(BSV)。这些分叉增加了区块大小,但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功能,进一步突显了需要更先进扩展解决方案的紧迫性。

直到2018年闪电网络的出现,L2解决方案的概念才开始被公众完全理解。虽然它是在市场狂热过后推出的,但闪电网络证明了比特币可以在链外扩展,同时保持其核心原则。

在随后的几年里,以太坊在2020年的DeFi热潮中也面临了扩展性挑战,极度依赖像Polygon、Optimism和Arbitrum这样的L2方案。它们的成功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比特币扩展和DeFi能力的兴趣,推动开发者探索类似的比特币解决方案。

比特币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随着Ordinals和Rune的崛起,它们为比特币网络带来了类似NFT的功能。这为新一波L2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包括CORE、Merlin、Stacks、BSquared和Bitlayer。每个L2都为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元素——CoreDAO通过其Satoshi Plus机制,Merlin专注于比特币原生资产,而Stacks利用“转移证明”(PoX)将可编程性带入比特币,而不需要成为侧链。

这些新的L2不仅提升了扩展性,还将比特币的用途扩展到了DeFi和NFT领域,使比特币不再只是数字黄金。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这些L2正在改变用户与比特币互动的方式,将其推向以前看似专属于以太坊的领域。

结论

这段历史体现了加密创新的共生关系,特别是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的互动。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且双方都从彼此身上汲取了教训。比特币的拥堵促使以太坊关注扩展性,而以太坊在DeFi和L2方面的成功则重新激发了人们对扩展比特币能力的兴趣。两大网络通过不断的迭代改进在相互之间塑造着对方,通常是在挑战和解决方案的推动下。

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和以太坊作为“去中心化全球计算机”之间曾经明确的区别正在逐渐模糊。随着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成熟,它们越来越趋于交集,新兴的L2方案将比特币推向了其原始用途之外的领域。与此同时,以太坊也开始采纳比特币长期以来所倡导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在我们即将发布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波新兴的比特币L2,分析链上活动、流动性流动以及像CORE、Bitlayer、Merlin等方案的独特优势。我们还将讨论这些L2在2024年所见的爆发性增长,以及它们如何重塑比特币的未来。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载自【keyrock】,所有版权归原作者【keyrock】所有。若对本次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他们会及时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Gate Learn 团队将文章翻译成其他语言。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禁止复制、分发或抄袭翻译文章。

比特币分层生态系统的缓慢诞生:当今 L2 激增的根源

进阶12/18/2024, 5:03:33 AM
仅在过去一年,比特币 Layer 2 解决方案上的总锁仓价值(TVL)就激增了七倍。从零到 12.5 亿美元,仅用了三年时间。那么,比特币作为一个缺乏 DeFi 和智能合约的区块链,是如何引发这波增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比特币现在是否已经准备好承担这一切?

比特币规模庞大,价值超过 1 万亿美元,根植于安全性、去中心化以及其难以复制的特性。然而,多年来,这种价值一直未被充分利用,因缺乏基础设施而受限。

介绍

比特币起初非常简单——这是必要的。在其大部分发展历程中,比特币的用途仅限于挖矿和交易。但在过去两年中,这种简单性开始发生变化。虽然主链仍然保持简洁,但其上逐层构建的生态正在将比特币转变为一个更具多功能性的存在。

仅在过去一年,比特币 Layer 2 解决方案上的总锁仓价值(TVL)就激增了七倍。从零到 12.5 亿美元,仅用了三年时间。那么,比特币作为一个缺乏 DeFi 和智能合约的区块链,是如何引发这波增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比特币现在是否已经准备好承担这一切?

谦逊的起点2008-2010

2008年8月18日,比特币官网 Bitcoin.org 被匿名注册。仅74天后,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阐述了一种无需信任的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到2009年1月3日,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被挖出。

比特币的诞生十分简单:挖矿、发送、接收和验证交易。它的真正革命性在于其去中心化和无需信任的设计,这彻底颠覆了传统货币的运作方式。

一年后的2010年,比特币首次在现实世界中产生影响,1万枚比特币被用于购买两块披萨——证明了其价值已超越数字领域。但比特币的潜力才刚刚开始被挖掘。

轻量改进:2011-2012

在比特币推出后,它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2011年和2012年,比特币的用户数量、算力和文化影响力有所增长,但功能上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发布的0.3和0.4版本更新仅限于漏洞修复和安全性改进。

然而,比特币周围的创新逐渐涌现。爱好者发现,与CPU相比,GPU在挖矿效率上高得多;个人开始在比特币网络上构建无需信任的市场,用比特币交易商品和服务;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比特币的代码可以被分叉。最显著的例子是莱特币(2011年),一个基于比特币代码构建的币种,但具有更快的区块生成时间和不同的哈希算法,被定位为“比特币的银子”,尽管它并不是真正的Layer 2。

直到2012年,才添加了第一个重要的功能:P2SH(支付至脚本哈希),这使得更复杂的地址成为可能,为多签名钱包奠定了基础。这虽然不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但标志着比特币走向更广泛、可编程未来的第一步。

第一个元层 2013-2014

随着比特币的快速增长,显然需要一个更正式的系统来提议变更。比特币不再是一个爱好者项目,而是正在发展成一个严肃的经济实体。2013年8月,BIP系统(比特币改进提案)被引入,允许任何人提出改进建议,为比特币的协作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年,比特币迎来了第一个“元层”解决方案——我们现在称之为Layer 2(虽然当时并没有使用“L2”这个术语)——Mastercoin的推出。Mastercoin旨在扩展比特币的功能,计划启用自定义代币、基础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以及条件智能合约。它甚至引入了锚定资产,这也是稳定币的早期雏形。然而,由于其复杂的实现方式,采用进展缓慢,因为它需要将数据嵌入到像OP_Return这样很少使用的字段中。

虽然Mastercoin本身未能成功,但它演变成了Omni Layer,成为跨链的桥梁。最著名的是,Tether(USDT)——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稳定币——最初就是在Omni上发行的,这一时刻成为了加密货币历史上的关键节点。

2014年,以太坊通过ICO启动,旨在构建智能合约和可编程性的平台。随着以太坊、Lisk和Waves等平台开始扩展去中心化金融(DeFi),对修改比特币或在其基础上构建的兴趣逐渐减弱。比特币的区块链过于僵化,难以操作;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那些能够本地支持去中心化应用的更灵活的平台。

扎根 2015-2016

到2015年,比特币拥有约200,000个活跃地址,但其性能开始放缓。尽管进行了扩展努力,但其核心设计限制了改进。真正的可扩展性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或引入“元层”。

2016年,闪电网络白皮书提出了一种Layer 2解决方案,用于更快的链外交易。闪电网络允许用户开启支付通道,并将多个交易捆绑在链外处理,仅将最终结果结算在链上。这减少了费用和区块空间的使用,同时保持了比特币的结构完整。尽管不像现代汇总那样是一个真正的Layer 2,但闪电网络承诺能够实现比直接在主链上交易更接近即时且更便宜的交易。

在同一时期,Rootstock(RSK)被提出,旨在通过RBTC(智能比特币)将智能合约功能引入比特币,允许比特币在智能合约环境中使用。然而,随着以太坊、Lisk和Waves等智能合约链的崛起,RSK并没有直接解决比特币的拥堵问题,因此在初期并未受到太多关注。

闪电网络稍显迟到 2017-2018

到2017年,活跃的比特币地址激增了250%,而平均交易费用在两年内暴涨了700%,仅从1月到6月,就飙升了1400%。在那个时刻,很少有人关注像智能合约这样的新功能;像Rootstock这样的项目被迫退居次席。大家的关注点只有一个——用户只希望他们的交易能够成功完成,而不会遭遇高昂的费用。

由于闪电网络尚未投入使用,比特币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最终导致了首次重大硬分叉:比特币现金(BCH)和比特币SV(BSV)。这些分叉除了增加区块大小以减轻网络负担外,几乎没有做出其他改变。BCH将区块容量从1MB扩展到8MB,缓解了链上拥堵,但以牺牲去中心化为代价。BSV进一步扩大了区块大小,达到了256MB。这些分叉是在牛市的紧迫感中诞生的,无论代价如何,都要解决问题,体现了当时主流观点——扩容应该发生在基础链上,而不是通过二级“元层”。

到2017年12月,比特币达到了19,000美元的历史最高点,但到2018年3月闪电网络上线时,比特币价格已经下跌了40%,交易量也有所下降。尽管如此,闪电网络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它的逐步开发和顺利推出取得了成效,几乎没有出现漏洞或安全问题,爱好者们迅速接受了它。然而,由于比特币价格下跌,交易量减少,很难明确闪电网络在缓解网络拥堵方面的具体影响。 \
\
尽管闪电网络有效地作为Layer 2解决方案运作,但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交易捆绑工具,而非一个拥有独立链的完整L2。与此同时,Taproot升级被提议,提供了隐私、灵活性方面的改进,并为更复杂的Layer 2解决方案铺平了道路。然而,与闪电网络不同,Taproot的影响并未立即显现——尽管它为未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但并没有直接解决费用和拥堵的紧迫问题。

加密寒冬 2018-2019

从2018年到2019年,比特币经历了另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 reminiscent of 2011-2012。闪电网络逐渐获得关注,提升了比特币的可扩展性、哈希率和节点网络,尽管更广泛的开发仍然处于低调状态。在加密领域,价格和活跃度急剧下跌,仍徘徊在2017年高点的阴影下。然而,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链,特别是以太坊,铺垫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即将爆发的基础。

此时,一个新的共识逐渐形成:比特币是数字黄金,是价值储存工具,而以太坊则是一个全球的、可编程的计算机。比特币作为基础设施的文化角色得到巩固,最适合作为价值桥梁,而非灵活的平台。

去中心化金融的爆发与NFT星云 2020-2021

从2019年的平静中走出,2020年迅速掀起了创新浪潮。智能合约平台的多年基础工作为Curve、Compound、Balancer、Yearn和Sushiswap等新兴DeFi协议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重新定义了DeFi的可能性,将金融转变为一个可组合、相互连接的系统。

到2021年,NFT成为主流,OpenSea仅在3月就录得了惊人的20亿美元交易量。但伴随着这股热潮,类似于2017年比特币的情况,Ethereum在需求暴增的压力下也出现了困境,交易费用飙升至每笔交易超过1000美元。这种拥堵推动了用户向Layer 2解决方案转移,就像比特币的局限性曾促使硬分叉一样。

这一平行局面难以忽视——历史的重复,但有一个关键区别。这些新的L2解决方案比2017年反应式的比特币硬分叉更为复杂。2021年底,Optimism和Arbitrum的发布提供了有效的可扩展解决方案——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扩展了以太坊的能力,迅速成为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EVM催化剂 2022

随着资本开始从以太坊主网流向Layer 2解决方案,同样的趋势也开始在比特币上显现,用户转向其传统的L2——Rootstock(RSK)。尽管Rootstock自2018年底以来便已存在,但直到更广泛的加密社区真正意识到L2的潜力时,RSK才找到了自己的步伐。随着大量价值锁仓在比特币上,且DeFi在其他平台上爆发,”比特币只是数字黄金”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Rootstock提供了将DeFi引入比特币的途径,从2021年7月到12月,Rootstock上的锁仓总价值(TVL)增长了400%,用户纷纷涌向该平台进行借贷和交换。

虽然图表显示TVL回落至较低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比特币的价格在此期间也下跌了70%。由于Rootstock的几乎所有TVL都以BTC计价,因此其下降主要反映了比特币价格的跌幅,而非用户活动或兴趣的流失。

2022年还见证了Stacks的发布,这是另一个比特币的Layer 2解决方案,采用了创新的共识机制——转账证明(PoX)。类似于Polygon,Stacks使用其本地代币(STX)支付gas费用。然而,Stacks采取了不同的 approach,更注重透明度和安全性,而不是最大化功能或尝试复制以太坊的完全可编程性。

现在的位置 2023-2024

在2023年和2024年,比特币见证了多个新的Layer 2解决方案的推出,包括:CORE、Merlin、Stacks、BSquared和Bitlayer。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Layer 2占据主导地位,TVL总值相对均匀地分布在这些平台之间。每个Layer 2都为比特币生态系统提供了不同的功能。那么,让我们看看排名前6的竞争者及其独特之处。

Rootstock

Rootstock是比特币上最古老的L2,目前在TVL中排名第三。由于其历史悠久,它具备经过时间考验的安全性,通过合并挖矿与比特币相连接——这一功能允许矿工同时验证BTC和Rootstock区块,从而在两者上获得奖励。它的长期存在也意味着更多的开发者熟悉其架构。

然而,年龄也有其缺点。Rootstock虽然旨在实现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但它缺乏新兴L2解决方案的灵活性和可组合性。同时,它也没有采用最新的创新技术,如乐观汇总(Optimistic)或zk-rollups,这些技术可以提升可扩展性。此外,合并挖矿将Rootstock与比特币的区块时间绑定在一起,限制了其高速处理能力。

它所拥有的最后一个遗留组件是一个联邦桥接(Federated Bridge)。这意味着,连接到Rootstock的桥接并非无信任的,而是由一小部分受信任的个人控制,这些个人组成了“联邦”(The Federation)。他们拥有专门的硬件设备来存储其私钥。最终,如果这些成员中的大多数遭到腐败,整个网络的比特币可能会面临风险。

Rootstock已经存在,并且可能会继续存在,但它能否在面对更新、更闪亮的链时继续吸引新的TVL和项目,仍然有待观察。

Stacks

Stacks是继Rootstock之后,比特币的第二大L2。尽管早在2013年就有了概念,但其主网直到2018年才正式上线。Stacks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共识机制——转账证明(Proof of Transfer,PoX)。与Rootstock不同,Stacks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侧链——它不使用合并挖矿。相反,它依赖比特币的区块最终性来保证安全性。Stacks矿工必须花费BTC来铸造新的Stacks区块,实际上将其与比特币经济直接挂钩。

Stacks系统中的参与者分为两类:

  • Stackers:这些人通过将他们的STX代币锁仓2周来操作竞争性竞标系统,锁仓的STX代币数量与所获得的BTC成正比。在此过程中,BTC-STX的比例被记录在链上,这使得它也能作为全球价格预言机。
  • 矿工:矿工参与这个竞争性竞标系统,以赚取STX区块奖励和交易费用。他们通过BTC转账随机选择,之后生成最新的区块并提供已预确认的微区块。

这种创新的方法,通过两方锁仓对立的奖励,有助于鼓励用户参与,并在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之间保持平衡。

与许多其他L2不同,Stacks不使用EVM。它依赖于自己基于Rust的编程语言——Clarity,而不是Solidity,重点关注可预测性和安全性。Clarity避免了运行时错误,使得合约行为更加透明,便于验证。

Stacks凭借其不同的共识模型和独特的智能合约方法,在其他顶级链中脱颖而出。是否逆势而行能够促进采用,还是会成为障碍,仍未可知——但它无疑为比特币L2领域带来了新鲜的内容。

Core (COREDAO)

Core是按TVL计算的第二大L2,与Bitlayer几乎并驾齐驱。虽然它在2023年初发布,但直到2024年其他L2爆发性增长时,才真正获得关注。COREDAO独特地挑战了区块链三难问题,旨在平衡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基于“萨托希加机制”(Satoshi Plus Mechanism)进行构建,这是一种创新的结合了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去中心化)和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可扩展性和共识)的方法。

它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作,涉及动态委托哈希算力到轮换的验证者,并委托CORE代币。算法智能选择验证者,力求在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从而实现较高的TPS(每秒交易量)和稳固的去中心化。

与Bitlayer类似,Core也使用EVM进行智能合约开发,这使得有经验的开发者能够轻松上手。它依赖于内部的CORE代币来激励用户留存,尽管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可能与比特币的核心价值观有些脱节。无论如何,Core和Bitlayer看起来都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争夺市场的主导地位。

Merlin

Merlin L2目前排名第四,仅次于Rootstock。与其他顶级L2相比,Merlin采用了更简单、更精简的方法。Merlin由ZK Rollups驱动,实质上与基于Polygon CDK的汇总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这些ZK证明直接提交到BTC链上。

Merlin专注于增强和扩展现有比特币原生资产的使用,而不是推出自己的资产。这使得BRC-20代币和Ordinal可以转移到Merlin上,并在DeFi应用中得到利用。此外,基于比特币的原生代币可以在Merlin上推出,并重新铭刻回比特币区块链上——这是一种独特的方式,使其与其他L2区别开来。

Merlin致力于扩展比特币原生资产的使用,而不仅仅局限于交易,这为其赢得了忠实的用户基础。它的“原生L2”焦点是否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或是与其他L2互补,尚未可知。

Bitlayer

Bitlayer是最新的L2之一,但已经迅速崭露头角,排名第二。这主要得益于它结合了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优势。它使用基于BitVM的分层虚拟机(LVM)来批量处理交易,通过“挑战者”系统将Optimistic Rollups与zk-proof元素结合,旨在兼顾两者的优势。

LVM设计为与EVM兼容,因此大部分Solidity代码可以轻松移植到Bitlayer,只需进行最小的修改。这使得现有协议能够轻松迁移,开发者可以在新旧想法之间工作。配合快速的无信任桥接和并行执行,Bitlayer的崛起既迅速又合理。

BSquared

接下来是BSquared,这是一个专注于账户抽象(AA)的比特币L2。AA重新构想了用户与区块链上的钱包和账户的互动方式。通常有两种类型的账户:

  • EOA(外部拥有账户):由个人使用并由私钥控制。
  • 合约账户:由智能合约代码控制,能够自主执行功能。

账户抽象将这两种账户类型统一,转化为可编程实体。这意味着用户账户可以嵌入逻辑,使其能够:

  • 自动化跨不同代币的交易和支付。
  • 批量任务,提高效率。
  • 自行实现多重签名规则,增强安全性。

传统的EOA需要小心管理私钥,但使用AA,定制化逻辑增强了用户体验,而不妥协安全性。想象一个钱包,能够自动选择最便宜的手续费选项,或者在私钥丢失时将资金转移到恢复地址——AA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对于BSquared来说,账户抽象是其核心特性。每个用户账户都像智能合约一样,提供广泛的功能,真正以用户为中心。账户可以链接到社交账户,或通过物理设备使用多因素认证(MFA),增加恢复选项。通过AA,dApp还可以与用户账户进行更复杂的互动。BSquared在L2设计上的从零开始的重构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使其成为比特币生态系统中值得关注的项目。

总结

在结束之前,回顾一下比特币的发展历程,了解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比特币最初作为一种点对点的去中心化货币,其优势在于安全性和抗打击能力。在最初的几年里,创新较为有限。2013年Mastercoin的推出——比特币的第一个“元层”——为L2(第二层)方案铺平了道路,但由于当时比特币网络的局限性,其采用受到限制。随后,2014年以太坊的推出,将智能合约和可编程性推到了前台,逐渐将注意力从比特币那种较为刚性的设计上转移开。

多年来,比特币一直专注于作为价值存储,而以太坊则发展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计算机。直到2017年的牛市和随之而来的扩展性问题,比特币才经历了第一次重大分叉——比特币现金(BCH)和比特币SV(BSV)。这些分叉增加了区块大小,但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功能,进一步突显了需要更先进扩展解决方案的紧迫性。

直到2018年闪电网络的出现,L2解决方案的概念才开始被公众完全理解。虽然它是在市场狂热过后推出的,但闪电网络证明了比特币可以在链外扩展,同时保持其核心原则。

在随后的几年里,以太坊在2020年的DeFi热潮中也面临了扩展性挑战,极度依赖像Polygon、Optimism和Arbitrum这样的L2方案。它们的成功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比特币扩展和DeFi能力的兴趣,推动开发者探索类似的比特币解决方案。

比特币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随着Ordinals和Rune的崛起,它们为比特币网络带来了类似NFT的功能。这为新一波L2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包括CORE、Merlin、Stacks、BSquared和Bitlayer。每个L2都为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元素——CoreDAO通过其Satoshi Plus机制,Merlin专注于比特币原生资产,而Stacks利用“转移证明”(PoX)将可编程性带入比特币,而不需要成为侧链。

这些新的L2不仅提升了扩展性,还将比特币的用途扩展到了DeFi和NFT领域,使比特币不再只是数字黄金。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这些L2正在改变用户与比特币互动的方式,将其推向以前看似专属于以太坊的领域。

结论

这段历史体现了加密创新的共生关系,特别是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的互动。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且双方都从彼此身上汲取了教训。比特币的拥堵促使以太坊关注扩展性,而以太坊在DeFi和L2方面的成功则重新激发了人们对扩展比特币能力的兴趣。两大网络通过不断的迭代改进在相互之间塑造着对方,通常是在挑战和解决方案的推动下。

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和以太坊作为“去中心化全球计算机”之间曾经明确的区别正在逐渐模糊。随着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成熟,它们越来越趋于交集,新兴的L2方案将比特币推向了其原始用途之外的领域。与此同时,以太坊也开始采纳比特币长期以来所倡导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在我们即将发布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波新兴的比特币L2,分析链上活动、流动性流动以及像CORE、Bitlayer、Merlin等方案的独特优势。我们还将讨论这些L2在2024年所见的爆发性增长,以及它们如何重塑比特币的未来。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载自【keyrock】,所有版权归原作者【keyrock】所有。若对本次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他们会及时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Gate Learn 团队将文章翻译成其他语言。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禁止复制、分发或抄袭翻译文章。
即刻开始交易
注册并交易即可获得
$100
和价值
$5500
理财体验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