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hatGPT在2022年11月问世以来,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吸引了超过一亿用户,到2024年5月,ChatGPT的月收入已达到惊人的2030万美元,而OpenAI在发布ChatGPT之后,也迅速推出了GPT-4, GP4-4o等迭代版本。如此迅猛的态势,各大传统科技巨头意识到LLM等最前沿AI模型应用的重要性,纷纷推出自己的AI模型和应用,例如,谷歌发布了大语言模型PaLM2,Meta推出了Llama3,而中国公司则推出了文心一言,智谱清言等大模型,显然AI领域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各大科技巨头的竞赛不仅推动了商业应用的发展,同时我们从开源AI研究的调查统计发现,2024年的AI Index report显示GitHub上的AI相关项目数量从2011年的845个激增至2023年的约180万个,尤其在GPT发布后的2023年,项目数量同比增长了59.3%,反映了全球开发者社区对AI研究的热衷。
对AI技术的热情直接反映在了投资市场上,AI投资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在2024年第二季度呈现爆发式增长。全球共有16笔超1.5亿美元的AI相关投资,是第一季度的两倍之多。AI初创的融资总额更是飙升至240亿美元,同比增长过一倍。其中,马斯克旗下的xAI更是筹集了60亿美元,估值为24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OpenAI的估值第二高的AI初创公司。
2024 Q2 AI 赛道融资TOP10,来源:亿欧,https://www.iyiou.com/data/202407171072366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科技领域的版图。从科技巨头间的激烈角逐,到开源社区项目的蓬勃发展,再到资本市场对AI概念的热烈追捧。项目层出不穷,投资额屡创新高,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整体而言,AI市场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型语言模型和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在语言处理领域实现了重大进展。尽管如此,这些模型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产品时仍面临挑战,如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生成不准确信息的幻觉风险以及模型透明度问题。这些问题在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下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始对AI Agent展开研究,因为AI Agent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与环境交互的全面性。这一转变标志着AI技术从纯粹的语言模型向能够真正理解学习并解决现实问题的智能系统进化。所以我们从AI Agent的发展中看到了希望,它正逐步弥合AI技术与实际问题解决之间的鸿沟。AI技术的演进不断重塑着生产力的架构,而Web3技术则在重构着数字经济的生产关系。当AI的三大要素:数据、模型和算力,与Web3的去中心化、代币经济和智能合约等核心理念相融合,我们预见将催生出一系列创新性应用。在这个充满潜力的交叉领域,我们认为,AI Agent以其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展现出了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巨大潜力。为此,我们开始深入研究AI Agent在Web3的多样化应用,从Web3的基础设施、中间件、应用层面,到数据和模型市场等多个维度,旨在识别并评估那些最具前景的项目类型和应用场景,以深入理解AI与Web3的深度融合。
基本介绍
在介绍AI Agent之前,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其定义和模型本身的区别,我们通过一个实际场景来做举例:假设你正在规划一次旅行。传统的大型语言模型提供目的地信息和旅行建议。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则能提供更丰富、具体的目的地内容。而AI Agent就像是钢铁侠电影中的贾维斯,能理解需求,还能根据你的一句话主动搜索航班和酒店,执行预订操作,将行程添加到日历中。
目前行业内普遍对AI Agent的定义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做出相应行动的智能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经过处理后通过执行器对环境产生影响(Stuart Russell & Peter Norvig, 2020)。我们认为,AI Agent就是集合了LLM、RAG、记忆、任务规划和工具使用能力的助手。它不仅能够单纯的信息提供,还能够规划、分解任务,并真正地执行。
根据这一定义和特性,我们可以发现AI Agent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不同的场景中得到应用,例如AlphaGo、Siri、特斯拉的L5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等都可被视为AI Agent的实例。这些系统共同的特质就是都能感知外界用户输入,并据此做出相应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以ChatGPT为例进行概念厘清,我们应当明确指出Transformer是构成AI模型的技术架构,GPT是基于此架构发展起来的模型系列,而GPT-1、GPT-4、GPT-4o分别代表了模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版本。ChatGP则T作为基于GPT模型进化而来的AI Agent。
分类概况
当下AI Agent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我们通过分别对Web2+Web3市场中204个AI Agent项目打标签的方式,根据每个项目对应的显著标签,分为了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其中,一级分类为基础建设,内容生成,用户交互三种类别,再根据其实际用例进行细分:
根据我们的统计,在Web2传统互联网中AI Agent的开发呈现出明显的板块集中趋势。具体来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项目集中在基础建设类,其中主要是B端服务类和开发工具类居多,我们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一些分析。
技术成熟度的影响:基础建设类项目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得益于其技术成熟度。这些项目通常建立在经过时间检验的技术和框架之上,从而降低了开发难度和风险。相当于AI领域的“铲子”,为AI Agent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需求的推动: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市场相比,企业市场对AI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特别是在寻求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方面。同时对于开发者而言,来自企业的现金流相对稳定,有利于他们开发后续项目。
应用场景的限制: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内容生成类AI在B端市场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由于其产出的不稳定性,企业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稳定提高生产力的应用。这导致了内容生成类AI在项目库中所占比例较小。
这一趋势反映了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实际考量。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明确,我们预期这一格局可能会有所调整,但基础建设类仍将是AI Agent发展的坚实基石。
Web2的AI Agent龙头项目整理,来源:ArkStream项目数据库
我们深入探讨一些当前Web2市场上的AI Agent项目,并对它们展开分析,以Character AI, Perplexity AI,Midjourney三个项目为例。
Character AI:
Perplexity AI:
Midjourney:
在体验了多个Web2的AI Agent后,我们观察到产品迭代的普遍路径:从初期专注于单一细化任务,到后期拓展能力以处理更复杂的多任务场景。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AI Agent在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潜力,也预示着它们将在未来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通过对Web2中125个AI Agent项目的初步统计,我们发现项目主要集中在内容生成(如Jasper AI)、开发工具(如Replit),以及数量最多的B端服务(如Cresta)。这一发现与我们的预期相悖,起初我们预期随着AI模型技术的日益成熟,C端市场将迎来AI Agent的爆发式增长。然而经过分析我们意识到:C端AI Agent的商业化之路远比预期的崎岖和复杂。
拿Character.Ai为例,一方面,Character.AI拥有着最好的流量表现。但因为其商业模式单一,靠9.9USD的订阅费,在面对少量的订阅收入与重度用户推理成本消耗之下,最终还是因流量变现困难和资金链问题被谷歌收购了整个团队。这一案例反映出,即使有这么好的流量和融资,C端AI Agent应用在商业化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反映出绝大多数产品仍未能达到替代或有效辅助人工的标准,导致了C端用户对目前产品的付费意愿并不强烈。在我们实际的研究调查中发现许多初创项目都遇到了Character.ai类似的问题,C端AI Agent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在技术成熟度、产品价值、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才能实现其在C端市场的潜力和价值。
通过统计大部分AI Agent项目的估值,对比OpenAI、xAI等天花板项目估值还有接近10-50倍的空间。不可否认的是,C端Agent应用天花板还是足够高的,证明其仍然是一个好的赛道。但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相较于C端,B端市场可能是AI Agent的最终落脚点。企业通过构建平台,将AI Agent集成到垂直领域、CRM、办公OA等管理软件中,这不仅为企业带来运营效率的提升,也为AI Agent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B端服务会是在Web2传统互联网内AI Agent短期内发展的主要方向。
项目概览
根据前文分析,即便是获得顶级融资并拥有良好用户流量的AI Agent应用,也面临着商业变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AI Agent项目在Web3内的发展情况。通过对一系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包括它们的技术创新、市场表现、用户反馈以及发展潜力,旨在挖掘出具有启发性的建议。下图为目前市场上已发代币且市值较高的几个代表性项目:
Web2的AI Agent龙头项目整理,来源:ArkStream项目数据库
根据我们对Web3 AI Agent市场的统计,其项目开发的类型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板块密集趋势。绝大部分的项目都被划分为基础建设类,同时较为缺少内容生成类的项目。大多项目都试图通过让用户提供分布式的数据、算力等,去解决项目方的模型训练需求。亦或者试图打造一站式平台,嵌入多种AI Agent的应用服务和工具。从开发工具到前段交互类应用、生成式应用等。而传统AI Agent行业目前主要局限于开源参数调整或套用现有模型构建应用,这种方式在企业和个人用户层面都未能形成显著的网络效应。
我们认为现阶段这种现象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推动:
市场与技术不匹配:Web3和AI Agent的结合点目前相比传统市场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其真正的优点在于改善生产关系,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优化资源和协作。这可能导致一些交互类和生成类应用在技术和资金实力较强的传统竞争对手面前缺乏竞争力。
应用场景限制:在Web3环境中,可能并没有那么多实际的需求去生成图像、视频或文字等内容。相反,Web3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特性更多地被用来在传统AI领域内实现降本增效,而不是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这一现象的根源,我们认为可追溯至当前AI行业的发展状态及其未来方向。可能正是因为当前的AI技术仍处于初级,类似于工业革命早期的蒸汽机被电机取代的过渡期,尚未达到普及应用的电气化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AI发展的趋势可能会遵循类似的路径。通用模型将逐渐固化,而微调模型则会呈现多样化发展。AI应用将广泛分散到各个企业和个人用户中,重点将转移到模型间的互联和交互。而这一趋势与Web3的理念高度契合,正因为Web3以其可组合性和无需许可的特性而著称,这与分散化的模型微调理念不谋而合。开发者被允许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更自由地组合和调整各种模型。同时,去中心化特性在数据隐私保护、计算资源分配等方面也为模型训练带来了独特优势。
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LoRA(Low-Rank Adaptation)等新技术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模型微调的成本和技术门槛。这使得开发特定场景的公开模型或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变得更加容易。Web3内的AI Agent项目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技术进步,在模型训练和微调领域探索新颖的训练方法、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模型共享和协作的新模式,这些在传统中心化系统中往往难以实现。
此外,Web3项目方在模型训练方面的集中也同样体现了其在AI整个生态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战略考量。所以Web3行业内的AI Agent项目集中于模型训练领域,是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Web3行业优势的自然交汇。接下来我们会例举几个Web2&3行业内的模型训练类项目并进行对比。
Humans.ai
FLock.io
这是Web3行业内AI Agent的模型训练类的项目,在Web2同样也有类似的平台提供模型训练的服务,例如Predibase。
Predibase
对于新手,Predibase平台的一键式自动化功能简化了模型构建、训练过程。平台自动完成复杂的构建和部署步骤。对于有经验的用户,则提供了更为深入的定制选项。不仅提供自动化服务,还允许用户访问和调整更专业的参数设置。在对比传统AI模型训练平台与Web3领域的AI项目时,尽管它们在整体框架和逻辑上可能相似,但我们发现两者在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化的点,无一例外都成为传统AI行业内的瓶颈。因为互联网的特征,注定这些问题会较难以有效率的办法去解决。同时,这也给Web3带来了机会和挑战,项目方率先解决了这些问题将很有可能成为行业的先驱。
在我们探讨了模型训练类的AI Agent项目之后,我们接下来将视野扩展到Web3行业中其他类型的AI Agent项目。这些项目虽然不只专注于模型训练,但它们在融资数据、上所表现、代币市值等方面展现出与众不同。以下是几个在各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AI Agent项目:
Myshell
Delysium
Sleepless AI
在Web3行业中,AI Agent项目覆盖了公链、数据管理、隐私保护、社交网络、平台服务和计算能力等多个方向。从代币市值来看,AI Agent项目的总代币市值达到了接近38亿美元,而整个AI赛道的总市值则接近162亿美元。AI Agent项目在AI赛道中的市值占比大约为23%。
尽管AI Agent项目的数量仅有十余个左右,相较于整个AI赛道的项目来说显得较少,但它们在市场中的估值占比却接近四分之一。AI赛道中的市值占比再次验证了我们对这一细分赛道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的验证。
在统计过后,我们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具备哪些特质的Agent项目能够吸引到优秀的融资,并在顶级交易所Listing?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探索了Agent行业内的取得结果的项目,如Fetch.ai、Olas Network、SingularityNET和Myshell。
不难发现,这些项目共同展现了一些显著的特点:它们都属于基础建设类中的平台集合类项目,构建了一个桥梁,一端连接着B端或C端对Agent需求的用户,另一端服务于开发者和验证者——这些是负责模型调试、模型训练的用户。无关于应用层面,他们都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生态的闭环。
我们注意到,无论它们提供的产品是链上还是链下相关的,这些似乎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引导我们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在Web3领域,Web2的重视实际应用的逻辑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对于Web3中的头部AI Agent产品而言,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可能比单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更为关键。换言之,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它提供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整合资源、促进协作,并在生态系统内创造网络效应。这种生态系统的构建能力,可能是AI Agent项目在Web3赛道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AI Agent项目在Web3中的正确融合方式,并非是专注于单一应用的深度开发,而是应该采取一种包容性的模式。这种方式涉及到将Web2时代的多样化产品框架、产品类型迁移并融入Web3的环境中,以构建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一点从OpenAI的战略转变中也可见一斑,他们选择在今年推出应用平台而非仅仅更新模型。
总结我们认为AI Agent项目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总结这三个方面后,为了针对不同侧重方向的项目方,我们也为此提供了一些前瞻性的建议。一是对于那些非AI核心的应用端产品,二是专注于AI Agent赛道的原生项目。
对于非AI核心的应用端产品:
保持长期主义,专注其核心产品的同时集成AI技术,顺应时代等待风口。在当前的技术和市场趋势下,我们认为以AI作为流量媒介的方式从而吸引用户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已然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尽管现实是AI技术对项目长期发展的实际贡献到底有多少,仍然是个问号,但我们认为这对敢于早期采纳AI技术的的先行者提供了宝贵的窗口。当然,前提是他们自身已经有一个非常过硬的产品。
长期来看,如果AI技术在未来实现新的突破,那些已经整合了AI的项目方将能够更迅速地迭代他们的产品,从而抓住机遇,成为行业的领跑者。这就像在过去几年中,社媒平台上的直播带货逐渐代替线下销售成为一种新的流量出口的销售方式。当时,那些自身产品过硬且选择顺应新潮流,尝试直播带货的商家,在直播电商真正爆发时,这些商家立刻凭借早期介入的优势脱颖而出。
我们认为在市场不确定性中,对于非AI核心的应用端产品,考虑适时引入AI Agent可能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不仅能够在当下提高产品的市场曝光度,还能在AI技术的持续发展中为产品带来新的增长点。
对于专注于AI Agent的原生项目:
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是成功的关键。在AI Agent的原生项目中,项目方需要将目光投向市场趋势,而不仅仅是技术研发。目前,市场上一些结合Web3的Agent项目可能过于专注于往单一技术方向开发,或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愿景,但产品开发却未能跟上。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项目的长期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项目方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市场内的动态,同时意识到传统互联网行业内的AI应用逻辑并不适用于Web3,相反他们更需要借鉴那些已经在Web3市场上取得结果的项目。关注他们身上有的标签,好比文章提到的模型训练、平台集合等核心功能,以及他们打造的叙事例如AI模块化、多Agent协作等。探索性感的叙事,可能成为项目在市场中取得突破的关键。
结论
无论是非AI核心产品还是原生AI Agent项目,最为关键的是在于找到合适的时机和技术路径,以确保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和创新力。项目方应该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观察市场趋势,借鉴成功案例,同时创新以实现在市场中的持续发展。
文章的最后,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Web3 AI Agent这个赛道:
综上所述,我们对AI Agent赛道持看好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AI Agent这个赛道中会出现多个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项目。通过横向比较,AI Agent的叙事足够性感,市场空间足够大。目前市场估值普遍偏低,考虑到AI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增长、资本的投入以及赛道内企业的创新潜力,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这一赛道有望涌现多个估值10亿以上的项目。
本文转载自[ArkStream Capital],原文标题“ArkStream Capital赛道研究报告:AI Agent能否成为Web3+AI的救命稻草?”,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Gate Learn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Gate Learn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自ChatGPT在2022年11月问世以来,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吸引了超过一亿用户,到2024年5月,ChatGPT的月收入已达到惊人的2030万美元,而OpenAI在发布ChatGPT之后,也迅速推出了GPT-4, GP4-4o等迭代版本。如此迅猛的态势,各大传统科技巨头意识到LLM等最前沿AI模型应用的重要性,纷纷推出自己的AI模型和应用,例如,谷歌发布了大语言模型PaLM2,Meta推出了Llama3,而中国公司则推出了文心一言,智谱清言等大模型,显然AI领域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各大科技巨头的竞赛不仅推动了商业应用的发展,同时我们从开源AI研究的调查统计发现,2024年的AI Index report显示GitHub上的AI相关项目数量从2011年的845个激增至2023年的约180万个,尤其在GPT发布后的2023年,项目数量同比增长了59.3%,反映了全球开发者社区对AI研究的热衷。
对AI技术的热情直接反映在了投资市场上,AI投资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在2024年第二季度呈现爆发式增长。全球共有16笔超1.5亿美元的AI相关投资,是第一季度的两倍之多。AI初创的融资总额更是飙升至240亿美元,同比增长过一倍。其中,马斯克旗下的xAI更是筹集了60亿美元,估值为24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OpenAI的估值第二高的AI初创公司。
2024 Q2 AI 赛道融资TOP10,来源:亿欧,https://www.iyiou.com/data/202407171072366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科技领域的版图。从科技巨头间的激烈角逐,到开源社区项目的蓬勃发展,再到资本市场对AI概念的热烈追捧。项目层出不穷,投资额屡创新高,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整体而言,AI市场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型语言模型和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在语言处理领域实现了重大进展。尽管如此,这些模型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产品时仍面临挑战,如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生成不准确信息的幻觉风险以及模型透明度问题。这些问题在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下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始对AI Agent展开研究,因为AI Agent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与环境交互的全面性。这一转变标志着AI技术从纯粹的语言模型向能够真正理解学习并解决现实问题的智能系统进化。所以我们从AI Agent的发展中看到了希望,它正逐步弥合AI技术与实际问题解决之间的鸿沟。AI技术的演进不断重塑着生产力的架构,而Web3技术则在重构着数字经济的生产关系。当AI的三大要素:数据、模型和算力,与Web3的去中心化、代币经济和智能合约等核心理念相融合,我们预见将催生出一系列创新性应用。在这个充满潜力的交叉领域,我们认为,AI Agent以其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展现出了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巨大潜力。为此,我们开始深入研究AI Agent在Web3的多样化应用,从Web3的基础设施、中间件、应用层面,到数据和模型市场等多个维度,旨在识别并评估那些最具前景的项目类型和应用场景,以深入理解AI与Web3的深度融合。
基本介绍
在介绍AI Agent之前,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其定义和模型本身的区别,我们通过一个实际场景来做举例:假设你正在规划一次旅行。传统的大型语言模型提供目的地信息和旅行建议。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则能提供更丰富、具体的目的地内容。而AI Agent就像是钢铁侠电影中的贾维斯,能理解需求,还能根据你的一句话主动搜索航班和酒店,执行预订操作,将行程添加到日历中。
目前行业内普遍对AI Agent的定义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做出相应行动的智能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经过处理后通过执行器对环境产生影响(Stuart Russell & Peter Norvig, 2020)。我们认为,AI Agent就是集合了LLM、RAG、记忆、任务规划和工具使用能力的助手。它不仅能够单纯的信息提供,还能够规划、分解任务,并真正地执行。
根据这一定义和特性,我们可以发现AI Agent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不同的场景中得到应用,例如AlphaGo、Siri、特斯拉的L5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等都可被视为AI Agent的实例。这些系统共同的特质就是都能感知外界用户输入,并据此做出相应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以ChatGPT为例进行概念厘清,我们应当明确指出Transformer是构成AI模型的技术架构,GPT是基于此架构发展起来的模型系列,而GPT-1、GPT-4、GPT-4o分别代表了模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版本。ChatGP则T作为基于GPT模型进化而来的AI Agent。
分类概况
当下AI Agent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我们通过分别对Web2+Web3市场中204个AI Agent项目打标签的方式,根据每个项目对应的显著标签,分为了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其中,一级分类为基础建设,内容生成,用户交互三种类别,再根据其实际用例进行细分:
根据我们的统计,在Web2传统互联网中AI Agent的开发呈现出明显的板块集中趋势。具体来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项目集中在基础建设类,其中主要是B端服务类和开发工具类居多,我们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一些分析。
技术成熟度的影响:基础建设类项目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得益于其技术成熟度。这些项目通常建立在经过时间检验的技术和框架之上,从而降低了开发难度和风险。相当于AI领域的“铲子”,为AI Agent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需求的推动: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市场相比,企业市场对AI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特别是在寻求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方面。同时对于开发者而言,来自企业的现金流相对稳定,有利于他们开发后续项目。
应用场景的限制: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内容生成类AI在B端市场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由于其产出的不稳定性,企业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稳定提高生产力的应用。这导致了内容生成类AI在项目库中所占比例较小。
这一趋势反映了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实际考量。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明确,我们预期这一格局可能会有所调整,但基础建设类仍将是AI Agent发展的坚实基石。
Web2的AI Agent龙头项目整理,来源:ArkStream项目数据库
我们深入探讨一些当前Web2市场上的AI Agent项目,并对它们展开分析,以Character AI, Perplexity AI,Midjourney三个项目为例。
Character AI:
Perplexity AI:
Midjourney:
在体验了多个Web2的AI Agent后,我们观察到产品迭代的普遍路径:从初期专注于单一细化任务,到后期拓展能力以处理更复杂的多任务场景。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AI Agent在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潜力,也预示着它们将在未来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通过对Web2中125个AI Agent项目的初步统计,我们发现项目主要集中在内容生成(如Jasper AI)、开发工具(如Replit),以及数量最多的B端服务(如Cresta)。这一发现与我们的预期相悖,起初我们预期随着AI模型技术的日益成熟,C端市场将迎来AI Agent的爆发式增长。然而经过分析我们意识到:C端AI Agent的商业化之路远比预期的崎岖和复杂。
拿Character.Ai为例,一方面,Character.AI拥有着最好的流量表现。但因为其商业模式单一,靠9.9USD的订阅费,在面对少量的订阅收入与重度用户推理成本消耗之下,最终还是因流量变现困难和资金链问题被谷歌收购了整个团队。这一案例反映出,即使有这么好的流量和融资,C端AI Agent应用在商业化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反映出绝大多数产品仍未能达到替代或有效辅助人工的标准,导致了C端用户对目前产品的付费意愿并不强烈。在我们实际的研究调查中发现许多初创项目都遇到了Character.ai类似的问题,C端AI Agent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在技术成熟度、产品价值、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才能实现其在C端市场的潜力和价值。
通过统计大部分AI Agent项目的估值,对比OpenAI、xAI等天花板项目估值还有接近10-50倍的空间。不可否认的是,C端Agent应用天花板还是足够高的,证明其仍然是一个好的赛道。但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相较于C端,B端市场可能是AI Agent的最终落脚点。企业通过构建平台,将AI Agent集成到垂直领域、CRM、办公OA等管理软件中,这不仅为企业带来运营效率的提升,也为AI Agent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B端服务会是在Web2传统互联网内AI Agent短期内发展的主要方向。
项目概览
根据前文分析,即便是获得顶级融资并拥有良好用户流量的AI Agent应用,也面临着商业变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AI Agent项目在Web3内的发展情况。通过对一系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包括它们的技术创新、市场表现、用户反馈以及发展潜力,旨在挖掘出具有启发性的建议。下图为目前市场上已发代币且市值较高的几个代表性项目:
Web2的AI Agent龙头项目整理,来源:ArkStream项目数据库
根据我们对Web3 AI Agent市场的统计,其项目开发的类型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板块密集趋势。绝大部分的项目都被划分为基础建设类,同时较为缺少内容生成类的项目。大多项目都试图通过让用户提供分布式的数据、算力等,去解决项目方的模型训练需求。亦或者试图打造一站式平台,嵌入多种AI Agent的应用服务和工具。从开发工具到前段交互类应用、生成式应用等。而传统AI Agent行业目前主要局限于开源参数调整或套用现有模型构建应用,这种方式在企业和个人用户层面都未能形成显著的网络效应。
我们认为现阶段这种现象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推动:
市场与技术不匹配:Web3和AI Agent的结合点目前相比传统市场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其真正的优点在于改善生产关系,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优化资源和协作。这可能导致一些交互类和生成类应用在技术和资金实力较强的传统竞争对手面前缺乏竞争力。
应用场景限制:在Web3环境中,可能并没有那么多实际的需求去生成图像、视频或文字等内容。相反,Web3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特性更多地被用来在传统AI领域内实现降本增效,而不是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这一现象的根源,我们认为可追溯至当前AI行业的发展状态及其未来方向。可能正是因为当前的AI技术仍处于初级,类似于工业革命早期的蒸汽机被电机取代的过渡期,尚未达到普及应用的电气化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AI发展的趋势可能会遵循类似的路径。通用模型将逐渐固化,而微调模型则会呈现多样化发展。AI应用将广泛分散到各个企业和个人用户中,重点将转移到模型间的互联和交互。而这一趋势与Web3的理念高度契合,正因为Web3以其可组合性和无需许可的特性而著称,这与分散化的模型微调理念不谋而合。开发者被允许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更自由地组合和调整各种模型。同时,去中心化特性在数据隐私保护、计算资源分配等方面也为模型训练带来了独特优势。
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LoRA(Low-Rank Adaptation)等新技术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模型微调的成本和技术门槛。这使得开发特定场景的公开模型或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变得更加容易。Web3内的AI Agent项目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技术进步,在模型训练和微调领域探索新颖的训练方法、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模型共享和协作的新模式,这些在传统中心化系统中往往难以实现。
此外,Web3项目方在模型训练方面的集中也同样体现了其在AI整个生态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战略考量。所以Web3行业内的AI Agent项目集中于模型训练领域,是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Web3行业优势的自然交汇。接下来我们会例举几个Web2&3行业内的模型训练类项目并进行对比。
Humans.ai
FLock.io
这是Web3行业内AI Agent的模型训练类的项目,在Web2同样也有类似的平台提供模型训练的服务,例如Predibase。
Predibase
对于新手,Predibase平台的一键式自动化功能简化了模型构建、训练过程。平台自动完成复杂的构建和部署步骤。对于有经验的用户,则提供了更为深入的定制选项。不仅提供自动化服务,还允许用户访问和调整更专业的参数设置。在对比传统AI模型训练平台与Web3领域的AI项目时,尽管它们在整体框架和逻辑上可能相似,但我们发现两者在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化的点,无一例外都成为传统AI行业内的瓶颈。因为互联网的特征,注定这些问题会较难以有效率的办法去解决。同时,这也给Web3带来了机会和挑战,项目方率先解决了这些问题将很有可能成为行业的先驱。
在我们探讨了模型训练类的AI Agent项目之后,我们接下来将视野扩展到Web3行业中其他类型的AI Agent项目。这些项目虽然不只专注于模型训练,但它们在融资数据、上所表现、代币市值等方面展现出与众不同。以下是几个在各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AI Agent项目:
Myshell
Delysium
Sleepless AI
在Web3行业中,AI Agent项目覆盖了公链、数据管理、隐私保护、社交网络、平台服务和计算能力等多个方向。从代币市值来看,AI Agent项目的总代币市值达到了接近38亿美元,而整个AI赛道的总市值则接近162亿美元。AI Agent项目在AI赛道中的市值占比大约为23%。
尽管AI Agent项目的数量仅有十余个左右,相较于整个AI赛道的项目来说显得较少,但它们在市场中的估值占比却接近四分之一。AI赛道中的市值占比再次验证了我们对这一细分赛道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的验证。
在统计过后,我们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具备哪些特质的Agent项目能够吸引到优秀的融资,并在顶级交易所Listing?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探索了Agent行业内的取得结果的项目,如Fetch.ai、Olas Network、SingularityNET和Myshell。
不难发现,这些项目共同展现了一些显著的特点:它们都属于基础建设类中的平台集合类项目,构建了一个桥梁,一端连接着B端或C端对Agent需求的用户,另一端服务于开发者和验证者——这些是负责模型调试、模型训练的用户。无关于应用层面,他们都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生态的闭环。
我们注意到,无论它们提供的产品是链上还是链下相关的,这些似乎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引导我们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在Web3领域,Web2的重视实际应用的逻辑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对于Web3中的头部AI Agent产品而言,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可能比单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更为关键。换言之,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它提供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整合资源、促进协作,并在生态系统内创造网络效应。这种生态系统的构建能力,可能是AI Agent项目在Web3赛道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AI Agent项目在Web3中的正确融合方式,并非是专注于单一应用的深度开发,而是应该采取一种包容性的模式。这种方式涉及到将Web2时代的多样化产品框架、产品类型迁移并融入Web3的环境中,以构建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一点从OpenAI的战略转变中也可见一斑,他们选择在今年推出应用平台而非仅仅更新模型。
总结我们认为AI Agent项目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总结这三个方面后,为了针对不同侧重方向的项目方,我们也为此提供了一些前瞻性的建议。一是对于那些非AI核心的应用端产品,二是专注于AI Agent赛道的原生项目。
对于非AI核心的应用端产品:
保持长期主义,专注其核心产品的同时集成AI技术,顺应时代等待风口。在当前的技术和市场趋势下,我们认为以AI作为流量媒介的方式从而吸引用户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已然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尽管现实是AI技术对项目长期发展的实际贡献到底有多少,仍然是个问号,但我们认为这对敢于早期采纳AI技术的的先行者提供了宝贵的窗口。当然,前提是他们自身已经有一个非常过硬的产品。
长期来看,如果AI技术在未来实现新的突破,那些已经整合了AI的项目方将能够更迅速地迭代他们的产品,从而抓住机遇,成为行业的领跑者。这就像在过去几年中,社媒平台上的直播带货逐渐代替线下销售成为一种新的流量出口的销售方式。当时,那些自身产品过硬且选择顺应新潮流,尝试直播带货的商家,在直播电商真正爆发时,这些商家立刻凭借早期介入的优势脱颖而出。
我们认为在市场不确定性中,对于非AI核心的应用端产品,考虑适时引入AI Agent可能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不仅能够在当下提高产品的市场曝光度,还能在AI技术的持续发展中为产品带来新的增长点。
对于专注于AI Agent的原生项目:
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是成功的关键。在AI Agent的原生项目中,项目方需要将目光投向市场趋势,而不仅仅是技术研发。目前,市场上一些结合Web3的Agent项目可能过于专注于往单一技术方向开发,或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愿景,但产品开发却未能跟上。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项目的长期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项目方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市场内的动态,同时意识到传统互联网行业内的AI应用逻辑并不适用于Web3,相反他们更需要借鉴那些已经在Web3市场上取得结果的项目。关注他们身上有的标签,好比文章提到的模型训练、平台集合等核心功能,以及他们打造的叙事例如AI模块化、多Agent协作等。探索性感的叙事,可能成为项目在市场中取得突破的关键。
结论
无论是非AI核心产品还是原生AI Agent项目,最为关键的是在于找到合适的时机和技术路径,以确保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和创新力。项目方应该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观察市场趋势,借鉴成功案例,同时创新以实现在市场中的持续发展。
文章的最后,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Web3 AI Agent这个赛道:
综上所述,我们对AI Agent赛道持看好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AI Agent这个赛道中会出现多个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项目。通过横向比较,AI Agent的叙事足够性感,市场空间足够大。目前市场估值普遍偏低,考虑到AI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增长、资本的投入以及赛道内企业的创新潜力,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这一赛道有望涌现多个估值10亿以上的项目。
本文转载自[ArkStream Capital],原文标题“ArkStream Capital赛道研究报告:AI Agent能否成为Web3+AI的救命稻草?”,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Gate Learn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Gate Learn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