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观点任务# 第七十二期精彩啟程!調研Sonic SVM (SONIC)項目,在Gate.io動態發佈您的看法觀點,瓜分$100 GT獎勵池!
💰️ 選取5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輕鬆贏取 $20 等值 $GT 獎勵!
👉 參與方式:
1.調研$SONIC項目,並發表你對項目的見解。
2.帶上$SONIC現貨交易鏈接:
https://www.gate.io/trade/SONIC_USDT 並註明$SONIC上線時間:2025/1/7 20:00 (UTC+8)
3.推廣$SONIC Startup 免費空投活動,立即參與免費瓜分719,943個$SONIC:
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2300 建議創作的主題方向:
🔹 $SONIC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 $SONIC如何通過策略吸引Web2用戶,特別是TikTok用戶?
🔹 $SONIC與Solana公鏈之間有什麼關係?
🔹 你是否參與過$SONIC交易?如果有,你的持倉策略如何?
您可以選擇以上一個或多個方向發表看法,也可以跳出框架,分享主題以外的獨到見解。
請點擊鏈接查看項目官網:
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2300 注意:帖子不得包含除
#Gate观点任务# 和
#SONIC# 之外的其
A16z 新年轉載:區塊鏈讓 AI 與互聯網回到用戶手中
原文標題:Blockchain innovation will put an AI-powered internet back into users' hands
原文作者:Zoltan Vardai
原文來源:
編譯:Tom,火星財經
區塊鏈創新將把由 AI 驅動的互聯網重新交還到用戶手中
那些末日論者的觀點是錯誤的。AI 並不會終結世界——但它確實會終結我們所熟知的互聯網。
自搜索誕生以來,互聯網一直存在著這樣一條核心經濟公約:少數公司(主要是 Google)提供需求,而內容創作者提供供給(並從中獲得部分廣告收入或知名度)。如今,AI 工具已經開始生成並摘要內容,使用戶無需點擊訪問內容提供商的網站,從而打破了這一平衡。
與此同時,AI 所驅動的大量深度偽造(deepfake)和機器人賬號將令我們質疑什麼是真實,並削弱人們對網絡世界的信任。而能夠負擔最多數據與算力的大型科技公司將繼續投資 AI,它們將變得愈發強大,使本就所剩無幾的開放互聯網進一步縮減。
技術的進步不可阻擋。我指出這些現象並非要大喊世界末日或阻止發展,而是想幫助普通用戶掌控其數字生活。明智的政府監管或許會有所助益,但也存在減緩創新的風險。而且,試圖拿出“一刀切”的方案,往往會帶來和解決問題同等多的麻煩。現實是,用戶不會退出網絡生活,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歷史上,重大科技浪潮往往是相互融合的——回想一下 21 世紀初社交、雲計算和移動計算的崛起。如今同樣如此:AI 需要區塊鏈所賦能的計算。原因何在?第一,區塊鏈能夠保證所有權。區塊鏈可以圍繞財產、收益和權限做出可信的承諾。一組去中心化的計算機(而不是某家大公司或任何中心化機構)來驗證交易,確保規則和記錄在未經共識的情況下不可篡改。智能合約則能自動化並執行這些所有權,讓系統擁有透明度、安全性和可信度,使用戶對其數字生活擁有完全的掌控和所有權。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自行決定他人(包括 AI 系統)如何使用其作品。
區塊鏈還可以強制執行的另一項基本所有權權利是身份。如果你就是你所聲稱的那個身份,你可以通過加密的方式簽署一份聲明以證明自己。我們可以在不依賴第三方的情況下在互聯網各處使用相同的身份。鏈上身份也能幫助人們區分真實用戶與機器人或冒名者。在 20 世紀 90 年代,沒有人知道你在網上是否是一條狗。現在,人們可以知道你究竟是一條狗,還是一個機器人。隨著近期技術的進步,未來幾年,我們會在互聯網上見到更多“人類身份證明”(proof of humanity)的出現。
區塊鏈還可以創建防篡改的數字內容記錄,以對抗深度偽造。當某段視頻、照片或音頻被創建時,區塊鏈能存儲一段獨特的數字指紋。對內容進行任何更改都會改變這串指紋,從而輕鬆檢測出篡改行為。區塊鏈也能存儲元數據並驗證可信來源的聲明,進一步保障內容的真實性。
最後,區塊鏈可望幫助互聯網回到其最初的理想狀態,保持互聯網的創造力、開放性和多元性。眼下,用戶依賴於少數幾家互聯網巨頭——而這些公司正重金投資 AI,並呼籲通過監管手段將規模較小的競爭者擋在外面。很多曾經開放的網站和應用紛紛加裝付費牆、限制或關閉 API、刪除存檔、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編輯過去的內容,並且加入了大量煩人的橫幅廣告與彈窗。基於區塊鏈的替代方案則會提供更多選擇、開源的創新模式和社區掌控的選項,從而延續開放互聯網的火炬。加密技術可以將權力從大型科技公司手中奪回,歸還給用戶。
***
本文評論文章最初發表於 2024 年 12 月 11 日的英國《連線》(Wired UK)“2025 世界展望”專欄,基於 Chris Dixon 在其著作《Read Write Own:構建下一代互聯網》中最初提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