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資本熊偉銘:不著急投資AIGC應用,真正的風口還沒到來

文|騰訊科技周小燕

ChatGPT爆火之後,大模型成為創投“新寵”,但也有一些長期佈局AI賽道的投資人並沒有出手。

一方面,由於AIGC太燒算力,想要成長為一家具備成熟商業模式的公司,前期需要獲得強大的資金支撐,華創資本創始合夥人熊偉銘認為“10億美金”啟動資金是競賽門票,這個階段的大模型屬於大公司的天下;

另一方面,熊偉銘覺得當下大模型的發展階段就像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在搭建,真正的應用端投資機會還沒到來,這一波的創投風口還需要等待。

大模型熱潮下,新一輪的創業風口在哪裡?投資機構如何把握新的機會?華創資本創始合夥人熊偉銘就以上問題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核心觀點:

1、國內公司並非無法開發出大模型,只是目前來看水平相對落後,但完全有可能追趕上GPT-3.5甚至GPT-4的發展,問題在於,當我們達到這個程度時,其他人可能已經指數級地進步,參數成倍增長,而我們還需要面臨顯卡供應不足的挑戰。他人已經在過拐點時,我們可能仍在勻速上升,還會受到硬件和算力的限制。

2、一家投資機構能不能投資大模型,主要看它背後的LP對回報週期的要求,如果LP想要短期內獲得快速回報就需要謹慎投資。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寵物型”投資,一些機構投資的項目除了能對外“秀”沒什麼別的作用,也很難獲得實質性的回報。

3、很多人覺得等大模型出現成熟商業模式的時候再投資就晚了,其實不然。 2008年iPhone到中國的時候,也有人覺得太晚了。但其實那一年蘋果公司的中國市場還沒開始打開,現在和當時所處的情況比較類似,一切才剛剛開始。 AI用戶基數如果能達到全中國人口的5%,就可以開始投資了,到15%就已經形成一個小高潮了。

4、在投資方向上,還需要再等一等看有哪些商業機會,比如游戲行業可能會因為AIGC而受益,還有基礎寫作方面比如財經報導等。

華創資本創始合夥人熊偉銘

以下為訪談精華內容:

**騰訊科技:你曾透露過,華創資本有5個投資人在看AI方面的項目,但暫時還沒有在大模型領域出手,背後有哪些考量? **

熊偉銘:當下大模型的發展和應用如同早期計算機發展歷程,其先進的生產力僅掌握在少數機構手裡,剛開始只屬於大公司可做的範疇。例如,剛出現時的計算機只被少數公司擁有,到了80-90年代,IBM商業化並推動大型機的普及,銀行、保險公司以及通信公司都開始使用計算機。然而,計算機行業真正的大爆發卻是在90年代末,當時個人計算機才開始真正進入全球百姓家中。

從承受高昂成本的角度來看,只有大公司才能花得起錢跑大模型的算力,比如做GPT-4需要搭載一堆芯片和GPU,一兩億美金的投入只能開個頭,而且只能追到現在GPT-4的程度。回顧歷史,Jeff Dean之所以能把谷歌的AI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當時基礎設施的低成本。用4塊580參數的顯卡就能取得相當好的成績,而現在開發AI基本需要從1萬張顯卡起步。

在2023年,我們仍然處在大模型基礎設施的早期階段。在中國做大模型更不容易,一方面,由於當前國際環境,國內的GPU供給緊張;另一方面,國內鮮有人願意投入這種前瞻性研究,因為它的產出遙遙無期。從2017年Transformer模型的1.0版本問世至今已經五年,但國內有幾個上市公司能夠連續五年投資於前瞻科技卻不見產出呢?

因此總得來說,在大模型發展的早期階段,創業公司並不適合投入其中。無論是顯卡、資金還是人才,它們都相對匱乏。大模型的開發,尤其需要口袋深的大公司來推動。

**騰訊科技:但國內已經出現好幾家做大模型的創業公司,裡面也開始跑出獨角獸級別的項目,你認為他們都做不出來嗎? **

熊偉銘:國內公司並非無法開發出大模型,只是目前來看水平相對落後,這就好比多年前新能源車興起時,比亞迪決定加入EV市場,引起了馬斯克的震驚。我們完全有可能追趕上GPT-3.5甚至GPT-4的發展,但問題在於,當我們達到這個程度時,其他人可能已經指數級地進步,參數成倍增長,而我們還需要面臨顯卡供應不足的挑戰。他人已經在過拐點時,我們可能仍在勻速上升,還會受到硬件和算力的限制。

有些創業者可能認為,由於資金有限,他們無需強求自己達到Open AI的水平,稍微落後一點也能被接受。但這種“稍微落後一點”的差距,可能會導致巨大的影響。有些事情做得比別人好一點就能取得良好的成果,這就像複利效應一樣,比別人好1%,逐漸累積就可以形成優秀的項目,反之,稍微落後一點,可能就會變成表現不佳的項目。

我們需要清楚目標是想快速盈利還是追求穩定的長期收益。大模型的火爆帶動了一部分人通過炒股票賺錢,但當股票價格開始下跌時,最終仍需回歸到業務本身來盈利。在二級市場炒股,只要股票能賣出去,就有可能快速獲利。然而,在一級市場,這種情況就不一定會發生。

所以,我們並非無法開發大模型,只是可能達不到頂尖的水平。

**騰訊科技:所以你一定要遇到頂尖的大模型才會出手投資?據我們所知,現在幾個大模型的明星項目,國內很多投資機構想投都投不進去,它們被擠爆了。 **

熊偉銘:現階段,一家投資機構能不能投資大模型,主要看它背後有沒有LP“追殺”,如果LP比較在意回報就不要投。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寵物型”投資,一些機構投資的項目除了能對外“秀”沒什麼別的作用,也很難獲得實質性的回報。

現在美元基金比較缺貨,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投的,他們就趕緊投進去交個作業,哪怕為了能把下一筆LP的錢call了也行。他們想要向美元LP證明,在最火的投資賽道裡,中國一共只有5個項目,而他們投到了3個,這就證明自己是中國最會投資大模型的人。但從行業規律上來看,這是比較有挑戰的一件事情。

也有的投資機構確實投到了獨角獸,這類企業的產品和商業價值或許能走出來,但是企業價值不一定能走出來。做大模型非常燒錢,至少要10億美金,我覺得這一波熱潮裡的項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維持在估值層面,融資也是“平”著融,比如融10億美金、估值10億美金。

**騰訊科技:如果考察綜合因素, 在模型層面的確很難出手的話,也可以在AI Infra層面看一些機會,比如中間件和數據層面有哪些投資機會? **

熊偉銘:我認為還不能著急,不能為了投資而投資。現在的環境其實有點像1995年的互聯網時期,當時中國連光纖、數據庫都沒有,但是熬到2015年,應用端開始嶄露頭角,從以前的Copy to China到現在Copy from China。我們可以預見,真正的大模型可能要到2038年才會完全成熟,這是一個長周期的事情。

我們應該在基礎設施完善後才開始行動,如果對標互聯網的發展歷史,1995年左右,有一些鳳毛麟角的公司做.com網站,比如中華網、中國黃頁、新浪網前身,但最後真正留下來的並不是最早做這件事情的這波人,但他們把光纖等基礎設施搭建好了,把網民數量也做上來了。當時國內很多郵箱還收費,大家只能註冊雅虎郵箱,很多學校也不收郵件,申請美國學校還需要兄弟牌打字機去打東西,今天的大模型有點像那個時刻。

就像早年的雅虎推出中文版後,用戶逐漸熟悉並普及這種服務,等大家熟悉這些玩法之後中文版出現了,東西都普及了,慢慢大家都能趕上。

在互聯網時代,真正的中國式自主創新出現的時刻,是遊戲和SP業務(Service Provider,服務提供商的縮寫)崛起的時候,AI也需要等到這樣的一些時刻,它最早的用戶是我們這樣的前沿行業用戶,慢慢再從學生用戶到普通人,再到寫字樓裡上班的白領用它寫PPT,甚至出現每年交幾十塊錢費用的產品,等這些出現後,中國市場才會走出來。

我們出手至少要等到大模型時代的“SP”出來,有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來利用這種技術的時候。在美國,大模型有很多收費點,比如可以走用戶訂閱等,但在中國的收費路徑還沒有打通。

**騰訊科技:等到看到成熟商業模式再出手,會不會錯過上牌桌的機會? **

熊偉銘: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等到那時候再出手就晚了,其實不然。 2008年的時候一個朋友拿著iPhone問我,現在iPhone到中國是不是太晚了?但其實2008年,蘋果公司的中國市場還沒開始打開,現在和當時所處的情況比較類似,一切才剛剛開始。

大模型帶來的技術革命可能持續的時間會很長、影響的行業會更深。雖然互聯網改變了很多行業,比如零售行業幾乎完全是Build on Internet,但在軟件行業,中國從來都沒有出現一家像樣的公司,如果當初沒有互聯網的席捲,中國的軟件行業可能會按照類似美國的產品節奏發展,比如出現郵件付費模式等,但互聯網出現後,很多中間環節都跳過去了,一些該形成的商業邏輯沒有形成。

AI用戶基數如果能達到全中國人口的5%,我們就可以開始投資了,到15%就已經形成一個小高潮了,有的用戶現在不用AI,可能是因為產品形態還不太方便。我跟同事說,用GPT幫我跑一下內容,但還要先上外網、註冊賬號、想辦法購買Plus服務等等,還不如我自己寫一遍更高效。

所以,在投資方向上,我覺得還需要再等一等看有哪些商業機會,比如游戲行業可能會因為AIGC而受益,還有基礎寫作方面比如財經報導等。

**騰訊科技:你認為遊戲行業會在這一波新技術中會跑出什麼樣的新機會? **

熊偉銘:大型遊戲公司會先利用好這波技術做創新,比如玩家進入房間後不用等待系統匹配真人對手,而是全部換成AI自動匹配,理論上還能做更複雜的一些互動。遊戲永遠是新IT技術的試金石,所以我們會先看遊戲行業的發展變化。

**騰訊科技:還有哪些行業會最先受到AIGC的影響? **

熊偉銘:電商行業也會受到衝擊,中國的電商很發達,但以後在電商領域,可能只有我們這種“老年人”才用淘寶、京東這樣結構化的百貨商場購物,年輕人可能更傾向於興趣類電商,比如電視購物、虛擬導購推薦商品等。

此外,AI還會清洗SaaS產業,中國人特別願意為Service付費,比如我們很願意發快件,所以中國物流行業做得特別好,as Service的行業特別適合在中國用AI重新做一遍。

還比如監管類的SaaS產品,每年各大保險公司都會被罰很多錢,很多公司交稅晚了或者錯了都會被罰,或許可以用AI自動抓取可疑的交易,或者AI提示公司交稅時間,這樣能夠給公司節省上億的罰款。

再往下是人機結合的業務,比如製造業、自動駕駛行業,可以運用自然語言給機器下達命令。

在工作模式上,一家公司的生產力單元也會變得越來越小,原先20個人才能做的公司,現在可能三兩個人就能做出很複雜的東西,比如Midjourney一開始只有11個人,但他們做出了一家偉大的公司。

**騰訊科技:在這些可能被AIGC改造的細分領域裡,華創資本已經做了哪些投資佈局? **

熊偉銘:如上面所說的,在細分領域上,我認為AI會先改造遊戲和純數字內容。

但這兩塊我們都不打算投資了,因為這些領域都有現成的大平台,大平台會將先進技術用得最得心應手,創業公司則更擅長組織小而美的團隊,比如基於技術迅速做出創意內容。

我們更喜歡生產力型的東西,而不是娛樂型的東西。但在生產力層面也要分情況,比如我覺得直播電商是生產力型的,但我又覺得他們不如藝人經紀公司或流量平台、MCN、淘寶做得好。我們還是更看重能結合AIGC提高生產力的新行業、新職業。

當年莊辰超做便利蜂,試圖去改變7-11的格局,後來發現還是需要有一個真人守著,因為用AI替代人力又增加了一筆技術成本,就顯得不夠划算。

而AIGC一上來就可以做完全替代人力的東西,比如客服行業,也不排除一些現有的公司很快能將AI跨越到產品裡面,原先上千人的團隊現在可能100人就夠了,利潤率很快就做上去了,這是我們喜歡的行業,用AIGC將國內沒有起來的行業直接托起來。

騰訊科技:在你描述的新行業和新職業裡,有沒有可能會誕生一些全新的AI原生應用?

熊偉銘:我認為沒有所謂原生的產業,只有人做得不太好或不穩定的行業,而通過AI的輸出能很穩定地把事情做好,比如沒有人願意深更半夜接電話,但是AI可以做客服,甚至自動出勤;還比如手機掉進下水道,人可能沒辦法撿回來,但是AI可以。 AI能夠做跨越時間、領域、週期的事情。

人類可能會為AI提供很多線索,有了線索之後全部由AI完成任務。就比如寫稿,可能我們聊完後,記者還需要整理錄音、調整上下文等,用AI的話,就可以先將自己的寫作風格投餵給機器,讓它按照你的風格整理,整個publicity到advertising的閉環過程,AI可以比人做得更好。

**騰訊科技:聽完你的描述,現在不是“追風口”的時候,而是“等風口”的時候,需要時刻留意下一個創新點,在這個過程會不會比較焦慮? **

熊偉銘:不焦慮,畢竟風口還沒來呢,也不知道這個風會吹到什麼程度,我覺得國內公司還是容易卡在算力上,即便今年算力是OK的、明年也是OK的,那後年怎麼辦?追趕上了GPT-4,那怎麼追趕GPT-5、GPT-6?

**騰訊科技:算力屬於整個行業的問題,整個行業應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這個硬性難題? **

熊偉銘:全行業都需要熬一熬,這是硬件的問題,需要所有人共同解決。

**騰訊科技:除了算力, 在AIGC這波熱潮裡,還有哪些讓你覺得比較擔憂的事情? **

熊偉銘:對AI的發展,我內心有一些憂慮。

首先,我們並不確定AI是否能被定義為生命。我們對人類生命的理解本就不夠深入。人的存在呈現出的是生物性的特徵,如蛋白質和ATCG的編碼,而這些在AI中並無法體現。那麼,我們與AI在生命的定義上是平等的嗎?我消逝與AI消逝,是否產生的效果相同?這些我並不清楚。

第二,AI是否會發展出自我意識?這也是個未知。如果AI發展出了自我意識,對我們人類而言可能就是終結。

第三,AI將以何種形態出現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是否能接受並認可它作為一種生命形態?這讓我有些擔心。因為AI顯然比我們更聰明,而且它是一種統一的智慧,不分國界,數據交融互相影響,它的進步速度甚至比我們人類更快。考慮到我們人類中只有一部分人接受過高等教育,而AI則無需上大學,它甚至可以說是全都擁有博士學位。這些都讓我感到一些擔憂。

**騰訊科技:AI如果發展出自我意識,一定會對人類構成威脅嗎? **

熊偉銘:即便AI沒有情感,它如果有了我自意識,就會認為“我要存在”,如果人類是它存在的障礙,那麼它可能就要將人類消滅。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