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 Self Chain:以意圖為中心的模塊化 Layer 1 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廣泛應用於金融,遊戲,物流溯源等領域。尤其是隨著監管合規的不斷推進,這一新興技術開始逐漸被主流所理解和接納。然而在大規模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難以避免的關鍵挑戰,比如:私鑰管理的安全性、與去中心化應用(Dapp)交互的高門檻以及跨鏈的複雜性等,嚴重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採用。

Self Chain 的願景是降低用戶使用區塊鏈的門檻,讓 Web3 生態系統更容易被不同用戶所使用。通過引入一個模塊化的、以意圖為中心的訪問層,並搭配無密鑰錢包基礎設施服務,Self Chain 試圖解決可用性、安全性和互操作性等核心挑戰,最大化提升用戶體驗,推動去中心化技術的訪問民主化。

什麼是 Self Chain?

Self Chain 前身是 Frontier,今年 1 月中旬,原團隊在社區發起品牌重塑提案,在得到 100% 選票通過後,成功將其從一個錢包項目升級成為基於 Cosmos-SDK 的 Layer 1 區塊鏈。項目代幣也從原先的 FRONT 更名為 SELF,並在 5 月初再次更改為 SLF,以進一步加強品牌認知。

Self Chain 之所以進行戰略轉變,是因為團隊在研發錢包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意識到了區塊鏈技術實現更廣泛採用所面臨的諸多挑戰。這些困難包括:

1)複雜的私鑰管理:用戶無法正確保存私鑰或種子短語,私鑰容易遭遇網絡釣魚、盜竊等安全隱患;

2)去中心化應用(Dapp)的陡峭學習曲線: 對於新手而言,錢包、代幣、區塊鏈等專業術語的學習門檻較高,且缺乏直觀的界面和無縫互動;

3)主流應用障礙:主流對新技術的認知障礙,技術障礙,安全使用障礙等;

4)缺乏互操作性:區塊鏈生態系統之間彼此孤立,導致資產或數據無法在不同區塊鏈之間實現無縫傳輸;

5)有限的開發工具和資源:不同的區塊鏈平臺擁有不同的標準、工具和框架,嚴重缺乏對開發人員友好的標準化工具。

基於上述現狀,Self Chain 引入了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旨在重新定義用戶與去中心化應用和數字資產的交互方式。Self Chain 通過構建一個模塊化的、以意圖為中心的訪問 L1 區塊鏈和無私鑰錢包基礎設施服務,利用多方計算(MPC)、閾值簽名方案(TSS)、賬戶抽象(AA)等先進技術,試圖簡化區塊鏈體驗,讓技術用戶和非技術用戶都能夠無縫體驗 Web3 世界,同時還增強了安全性和可擴展性。

公開資料顯示,Self Chain 的創始人兼 CEO 是 Ravindra Kumar,他此前曾是新興技術投資基金 Woodstock 與 DeFi 門戶 InstaDApp 的首席技術官。至於融資方面,Self Chain 獲得了 Rana Capital 的投資,但具體融資金額尚未披露。

Self Chain 核心技術架構

模塊化意圖訪問和 MPC-TSS 無密鑰錢包基礎設施是 Self Chain 的核心,團隊旨在使用大型語言模型 (LLM) 解釋用戶意圖,通過搜索者自動發現最有效的交易路徑。通過這種方法,能夠顯著降低技術的複雜性,確保區塊鏈交互儘可能地直觀和直接。

以意圖為中心的模塊化訪問

意圖敘事正在成為新的熱點,意圖指的是用戶的預期結果,想要實現的目標,而無需指定結果如何實現等過程細節。例如,用戶在使用 DeFi 平臺時,希望將持有的 10 ETH 實現最大化收益,用戶不需要思考如何操作,平臺會自動幫助其制定最佳組合策略,完成用戶目標。

某種程度上,以意圖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將極大簡化用戶與區塊鏈技術的交互門檻,為他們提供與 Web3 無縫式的使用體驗。Self Chain 正在通過三層方法將意圖的概念集成到區塊鏈架構中:

(來源:Self Chain)

  • Dapps 層:該層用來收集用戶意圖,通常通過對話式大型語言模型 (LLM)用戶界面或簡單表單。
  • 意圖搜索層:該層獲取用戶的意圖並將其轉換為可操作的區塊鏈查詢,通過搜索 Self Chain 網絡中的各種路徑和選項來找到滿足用戶請求的最佳方式。
  • 意圖求解器:一旦通過 TSS 安全地簽署了意圖,意圖求解器就會介入交易。它使用智能合約和 Dapp 來解決用戶的意圖,通常提供最優路徑。

在此過程中,Self Chain 的無密鑰錢包和帳戶抽象功能確保在簡化用戶體驗的同時,安全性也不會受到影響。此外,當 Dapp 有效解決用戶意圖時,Self Chain 系統還會自動為 Dapp 提供獎勵,通過這種激勵方式,不僅能夠提高交易效率,還能創造一個對用戶和開發者都有利的正反饋循環。

MPC-TSS 無密鑰錢包基礎設施

Wallet-as-a-Service (錢包即服務)功能是 Self Chain 的架構基礎,它通過引入無密鑰錢包系統消除了傳統的複雜私鑰管理難題,在確保用戶資產受到足夠安全保護的同時,大大簡化了用戶使用流程。

Self Chain 的無密鑰錢包基礎設施採用多方計算(MPC)和閾值簽名方案(TSS),將私鑰拆分為多份,然後將其分配給不同的節點。這種方法由於不存在單點故障,因此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密鑰洩露的風險。密鑰共享會定期更新,而不會更改原始密鑰,從而進一步增強安全性。

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使用熟悉的登錄方式,如社交媒體賬戶或生物識別驗證訪問自己的錢包,在無需使用種子短語的情況下仍然保持高度安全性。

Self Chain 代幣經濟模型

SLF 是 Self Chain 的原生代幣,在網絡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持幣用戶的權益包括:支付交易費用、質押、參與治理以及作為 Self Chain 生態系統中的原生抵押品。此外,SLF 代幣還支持動態費用市場,可以用來激勵費用市場的驗證者,並用於內部交易所的交易費用。

SLF 總供應量為 3.6 億,具體分配比例和分發時間如下:

(來源:Self Chain)

  • 遷移分配(9,000 萬,25%):支持 FRONT 代幣持有者將其代幣無縫遷移至 SLF;
  • 股權投資者分配(3,600 萬,10%,36 個月鎖定期):Self Chain 的早期支持者;
  • 驗證者節點/增長銷售(1 億,28%,18 個月鎖定期): 用於激勵和擴展驗證者網絡,以不斷增強網絡去中心化;
  • 生態系統(6,800 萬,19%,每月釋放 150 萬):通過補助和激勵措施推動生態系統發展;
  • 基礎節點(3,600 萬,10%,永久鎖定): Self Chain 基金會將運行一組基礎節點,以確保區塊誕生時的穩定性和功能性;
  • 團隊(3,000 萬,8%,6 年鎖定期):Self Chain 團隊和核心開發人員,以支持長期研究、開發和生態系統計劃。

最新數據顯示,SLF 當前流通數量為 9,700 萬。由於 Self Chain 採用權益證明機制,驗證者可以通過運行完整節點來參與區塊提案和交易驗證,並通過質押機制獲得代幣激勵。目前, Self Chain 網絡驗證者數量一共有 99 個,活躍驗證者 88 個。其中,投票權重排名前五的驗證者節點均為 Self Chain 基金會。

(來源:explorer.selfchain.io)

Self Chain 生態建設與未來發展

作為錢包基礎設施,Self Chain 的無密鑰錢包功能不僅為用戶提供強大的資產託管服務,也能夠支持開發者將其集成到任何項目中,實現大規模採用。同時,Self Chain 一整套清晰、完善的開發工具,如:SDK、文檔等,也為整個生態系統的繁榮和長期建設鋪平了道路。

以 GameFi 領域為例。一方面,用戶可以使用 Self Chain 的無密鑰錢包安全地存儲、交易和轉移遊戲內資產;另一方面,Self Chain 協議支持跨鏈互操作性,允許用戶在不同的遊戲和區塊鏈之間無縫管理他們的數字身份和資產,在充分保障用戶體驗的同時,提高了靈活性和資產的流動性。

為確保主網的成功上線,Self Chain 將其分為三個戰略階段完成。今年 6 月初,Self Chain 主網 Stage 1 階段成功啟動,7 月中旬,團隊宣佈 3 個階段均順利完成。

根據項目路線圖,團隊將在第四季度推出首個多鏈無密鑰錢包的 Alpha 版本,並對該錢包的 SDK 進行公測。至於 2025 年, Self Chain 仍將繼續專注產品研發,比如:錢包賬戶抽象和插件、意圖求解器協議、適用於 Dapp 和遊戲集成的意圖 SDK 等,進一步提升用戶和開發者的使用體驗。

結語

依託以意圖為中心的底層架構,無密鑰錢包服務,以及一整套開發者工具,Self Chain 解決方案試圖重新定義用戶與區塊鏈的交互方式,為用戶提供無縫且愉悅的使用體驗,從而最大化釋放這項創新技術的潛力。

從現階段發展來看,Self Chain 在主網上線後正在穩步推進其產品研發,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發展和繁榮。不過,Self Chain 創新技術架構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市場檢驗,技術開發上的不確定性是項目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此外,Self Chain 當前的開發者和用戶社區規模較小,缺乏足夠的活躍參與者,同時其實際落地的應用案例也相對匱乏,暫時未能充分展示項目潛力。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